波音787夢想飛機墜毀,不僅是技術失誤,更是美國制造業坍塌的縮影。
它曾代表‘美國制造’的巔峰,如今卻成為‘股東利益壓倒安全’的警示。
當中國商飛C919以嚴格品控爭奪市場時,波音若無法重塑工程師文化,恐難逃從‘夢想客機’到‘噩夢制造機’的墜落。”
2003年,波音決定制造一款新飛機,命名為787夢想飛機。
這款飛機不到10年前生產777成本的一半,有史以來第一家采用復合材料制成的商用飛機。
為了壓縮成本,波音787采用激進外包策略。
70%零部件由全球42家供應商生產。供應商不僅負責生產,還需承擔設計風險,導致責任分散:人人都負責,就是人人都不用負責。
波音一家獨大,強迫供應商接受所謂的“合作共贏”計劃,共贏就是波音贏兩次,供應商壓價15%。供應商跟波音關系惡化,偷工減料,飛機零件質量下滑。
為了盡快上市,787的研發周期縮短到777的一半,安全標準一再降低。
甚至為了趕工期,波音跳過檢測步驟,甚至出現工人邊嗑藥邊組裝的丑聞。
首架787亮相時候,竟然是個空殼,沒有內部系統,從駕駛室望過去,竟然能直接看到客艙。
為了趕工期,波音已經慌不擇路。
787只是冰山一角,冰面之下是千瘡百孔的波音公司。
2018年,波音737MAX連續兩次墜毀,印尼獅航610航班墜海,189人遇難。
5個月后,埃塞俄比亞航空302航班起飛6分鐘后墜毀,157人死亡。
這兩次空難都是同一個原因,MCAS系統失控。
MCAS系統,又叫機動特性增強系統,是為了讓737MAX駕駛員無縫對接,模擬老款737的一個系統。
也就是說,老款737飛行員,可以直接上手開737MAX,降低航空公司培訓飛行員成本。
這本來是件好事,但是波音卻沒有向飛行員說明這個系統,掩蓋了飛行特性變化。
這一切,都是為了跟空客競爭。
荒腔走板,饑不擇食,已經到了如此程度。
1997年波音收購賣道,埋下禍根。波音管理層被金融思維主導。資本盈利取向取代了“精益求精的工程師文化”
波音從工程師文化,邁向了華爾街奴隸。
制造中心從西雅圖搬到芝加哥,向華爾街的金融家傳遞利潤至上的信號。
高管把利潤置于安全之上,波音蛻化成只講利潤的機器。
737 MAX的MCAS系統設計缺陷,導致兩起空難,346人死亡,波音僅支付罰款了事,管理層個個安然無恙,穩坐釣魚船。
波音也只是大時代中的浪花,波音的問題,表面看是波音的財務導向,本質上,是美國制造的衰落。
美國的熟練工程師和勞動力出現嚴重斷層,一開始是低端制造業,現在連飛機制造這種皇冠上明珠,也面臨勞動力瓶頸了。
制造業一旦開始衰敗,將是不可逆的。
2008年奧巴馬曾經問喬布斯,為什么iPhone不在美國制造。
喬布斯就明明白白告訴奧巴馬,總統先生,那些工作崗位一去不復返了。
制造業的空心,供應鏈的轉移,不是波音一家能夠力挽狂瀾的。
美國的航空安全監管部門,FAA美國聯邦航空局監管失察,縱容波音自查自檢,工程師與高管溝通斷裂,導致了缺陷零部件流入生產線。
行業監管失效,還有自我監督。
2018年起,多名波音員工舉報公司,最后都是泥牛入海,杳無音信。
甚至有些員工,舉報之后,蹊蹺失蹤,查無此人。
我從來不都不憚于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這些瘋狂的資本家的。
所以這些員工的結局,你懂的。
作為百年老店,波音不會束手待斃。展開了艱難自救。
首先是裁員,2024年全球裁員10%,高達1.7萬人。
其次是瘦身,100億美元出售數字航空業務及太空業務,換取現金流。
縮減外包比例,把部分供應商收回內部。
第三是換帥。更換CEO,承諾“結構性改革”。
波音想要重回巔峰,不是白日做夢,也是癡心妄想。
美國制造業的衰敗,是一條向下的拋物線。
這條拋物線的終點,恐怕會以波音的崩塌作為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