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報》6月16日采風版
陽江,地處粵西,物產豐富,是傳統農業大市。在全面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春風里,陽江水產養殖業正煥發新生——一只只肥美的生蠔,一尾尾游動的鮮魚,撬開鄉村振興、增收致富的大門。但產業興盛的同時,糾紛也伴隨增長。
為此,陽江市兩級法院積極構建“前端多元化解、中端實質解紛、末端延伸治理”全鏈條司法服務體系。2023年以來,共審理涉農糾紛530件,發出相關司法建議10份,以法治助推特色農業健康發展。
199個法官工作室
前端多元化解有合力
陽西縣生蠔養殖有近200年歷史,素有“中國蠔鄉”的美譽。這里生長的“程村蠔”個大肥美、滋味鮮甜,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和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生蠔養殖業已成為當地重要經濟支柱。
陽西法院法官來到程村鎮紅光村,登上蠔船為蠔民現場普法
2024年7月,劉某在行船回港途中,不小心撞到了同村村民陳某的蠔排,導致蠔排損壞,雙方因此產生糾紛,各執己見,無法達成協商意見,于是來到村委會反映情況。村委會書記劉陽升了解情況后,第一時間撥通了駐村“法官工作室”負責人、陽西縣人民法院溪頭人民法庭原副庭長佘世韜的電話進行咨詢。
時值臺風季,又恰逢生蠔即將批量上市,如不盡快解決糾紛,及時對蠔排進行修復,恐難應對臺風的肆虐,甚至導致蠔排損失進一步擴大,讓矛盾更加激化。于是,佘世韜立刻帶領法庭干警來到村委會,查看現場情況。
“他撞爛我的蠔排,影響我的養殖生意,還不爽快些賠錢,反而以各種理由推脫!”陳某氣憤地向佘世韜和劉陽升抱怨道。
“我又不是故意的!但是賠多少不能僅憑他一張嘴,總要拿出些憑據來核算。”劉某也說了自己的理由。
查看現場,確認過蠔排受損并不十分嚴重后,佘世韜認為,若繼續“扯皮”,難保臺風季下受損面積繼續擴大。當務之急是要讓劉某認識到盡快消弭爭議、修復蠔排的重要性。
思考過后,佘世韜對劉某說:“根據法律規定,你作為侵權人,需要承擔侵犯對方財產利益的賠償責任。如果問題不能協商解決,被陳某告上法庭的話,你不僅要承擔蠔排的賠償責任,還要承擔訴訟費、保全費等對方的合理維權成本。”
見劉某猶疑不定,佘世韜又掏出手機檢索出多份類案裁判:“蠔排損失金額一般要通過專門的價格修復鑒定來確定。但鑒定耗時長,鑒定費也需要你預交,敗訴了還得由你承擔,實在是耗時耗財,不如協商解決好。”
陽西法院儒洞法庭法官到當事人所在村委會巡回審理案件,并成功調解糾紛
在佘世韜勸說劉某通過協商化解爭議的同時,劉陽升也在耐心勸導著陳某。在兩人的努力下,劉某與陳某達成了調解協議。共同選定一家信任的修復機構,對受損蠔排進行修復,修復費用由劉某承擔。
這是陽江法院以“法官工作室”機制高效化解糾紛的一次生動演繹。
近年來,陽江法院深度融入“1+6+N”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體系,在市委政法委的牽頭下,主動下沉司法資源,在部分鄉鎮下設199個“法官工作室”,第一時間參與基層矛盾糾紛化解。2023年以來,全市法院“法官工作室”參與化解糾紛2643件,成功率49.5%,有效保障了產業發展。
“如我在訴”
中端實質解紛盡全力
“我同意按這個標準計算之前和以后的租金。”
“我也同意,土地就不收回來了,你們繼續養豬吧。”
25名村民圍著陽東區人民法院塘坪人民法庭庭長陳國良爭相表態,已不見最初劍拔弩張的模樣。
陽東法院塘坪法庭法官對當事人進行回訪
陽東區山林資源豐富,農業、養殖業發達,吸引并聚集形成了規模化養殖產業發展趨勢,但因土地問題產生的爭議也不時出現。
2000年1月,陽東區塘坪鎮某村民小組的盧乙,以代繳公購糧為代價,無約定期限地從同村盧甲等25人處轉包了大片土地,后又將土地轉租給梁某用于規模化養豬。
2006年國家取消公購糧繳納任務后,盧乙未再繳納租金。為此,25名村民于2024年7月起訴要求盧乙和梁某返還土地、支付占用費。
案件不僅年代跨度大、涉及人數多,而且事關當地養殖業發展,若直接判決被告強制返還土地,可能會產生執行難的問題,案涉土地存在繼續撂荒的風險,而梁某也不會甘心多年投入的養豬成本打了水漂,勢必引發衍生訴訟。
梳理案情后,陳國良決定先嘗試調解。他撥通了盧甲的電話,對方的回復堅決干脆:“絕不同意調解!你們解決不了,我們就去找其他說理的地方。”
法官去村委會走訪
矛盾激烈、事關村民事務,陳國良拉上兩位“調解老搭檔”:來自塘坪鎮的葉松建和來自大八鎮的陳皆獻,一同到村委會尋找“突破口”。經過幾番釋法說理,村民們終于松了口,可大家在調解方案上又起了爭論。
“必須支付租金并返還土地,具體支付時間可以商量。”村民們態度堅決。
“支付租金沒問題,但當初說好讓我一直租的,我也投入很多,返還土地豈不血本無歸?”承租人盧乙卻不同意。
看著場地內一只只白毛豬,養殖戶梁某說道:“發生糾紛是盧乙的問題,占用費也應由盧乙承擔啊。現在要還地,我這些豬咋辦?”
雖然這次調解沒能成功,但陳國良并不灰心。他從土地管理部門調取了土地確權證書等相關材料,召集三方當事人在庭前會議上對原始發包憑證、確權衛星坐標圖等證據進行庭前質證,同時不忘趁機調解。
結合證據,陳國良通過“背靠背”的方式再一次給各方釋法析理,并擬出一份調解方案建議交到村民盧甲手中:“大家回去商量看能不能接受,下次開庭時給我答復就行。”
開庭當日,陳國良提前約上葉松建和陳皆獻來旁聽。令人欣喜的是,25名村民中有18人表示同意調解建議。
陳國良趁熱打鐵,將剩余7人分成兩組,與葉松建、陳皆獻分頭做調解工作。最終,各方當庭達成補繳租金、續租土地的調解協議,兩名被告也爽快地支付了拖欠的租賃費。
2023年起,陽江法院聚焦“公正與效率”主題,牢固樹立“實質解紛防衍生”思想,在全市法院推行立審執協調配合促進糾紛一次性解決工作機制,案件比從2022年的1:1.58逐年下降至2024年的1:1.44。陽江中院連續兩年被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評為“綜合提升審判質效工作綜合優勝單位”。
“親清益企行”
末端延伸治理強效力
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從業者的誠信經營,離不開廣大群眾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規范經營,這就要求法院不能局限于個案的被動審理,而是要化被動為主動,加強大眾法律意識的提升。
江城法院閘坡法庭法官到漁港回訪養殖戶
2024年5月,程村鎮紅光村村委會,一場以防范生蠔買賣法律風險為主題的座談會正在熱烈進行中。
原來,陽西法院在對近年受理的涉“程村蠔”案件分析后發現,生蠔買賣主要存在締約履約不規范等問題。為此,法官專門為當地生蠔養殖協會送上一堂“穩妥賣蠔法律課”。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在交易過程中要注重查明對方身份信息,否則可能陷入欠債人主體不明確、討債難的境地。”
“這個案例提示大家,要盡量通過文字方式對生蠔的大小、品質、數量、價款、運輸等內容進行細致約定,盡量減少通過微信語音通話或留言等口頭方式來交易。”
陽東法院東平法庭緊抓休漁期漁船回港、漁民休養伏季的好時機,走進東平漁港、登上漁船開展普法宣傳活動
“建議及時對一階段的貨款進行結算,防止出現因交易量過大、次數過多、事項積累導致核算難、舉證難等問題。”
法官結合真實案例為大家“掰開揉碎了”講法律,蠔農們紛紛感慨道:“我們原來都是這么做的,沒想到省事的背后是麻煩事,看來以后要更規范些才行。”
為更好地服務地方特色產業發展,陽江法院于2024年4月起打造“親清益企行”司法服務志愿品牌,針對本土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經常面臨的締約履約、企業用工、公司治理、知產侵權等問題,融入生動案例,為行業協會和企業“量身定制”專題宣講,受惠企業達200余家。
來源:人民法院報 陽江中院
審核:黃慧辰
編校:何雪娜
采寫:吁 青 葉光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