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新的“全球微觀史”研究轉向在當下正悄然展開。這最早是由普林斯頓大學歷史系拉皮杜斯教授戴維·A.貝爾于2013年刊發的一篇評論中提出,聲稱自上世紀90年代開啟的“全球史”研究已到達了一個“收益遞減點”;并說原因在于許多最有趣的歷史現象通常都是通過細小微觀,且難以置信的劇變開始,故現在是該研究“回歸”的時候了。隨后一部受到廣泛好評,也獲得若干重要學術獎項的著述,是在美國西北大學歷史系任教的艾米·斯坦利博士于2020年出版的《江戶城里的異鄉人:一個幕末時代叛逆女子的一生》。
斯坦利是書雖為“全球史”的主題,講述的卻是一位出生在農村僧侶家庭,名為常野的日本女性。因為有著不屈的頑強靈魂,她不愿繼續過著與母親相似的壓抑生活,經歷了私奔、失身、無后、五段婚姻,在幕府末期江戶城里艱難謀生。作者先于2016年就已在《美國歷史評論》上刊發了題為《女仆的故事:書寫歐亞大陸的家庭史和全球史(1699—1900)》一文,反思了以往全球歷史學家過多關注全景式的交往和互動,忽視卑微個人歷史創造的“能動性”或“主體性”;稱希望重建人們在做出決定時的復雜社會和文化背景,通過再現親密性、地方性的細節,為后人理解置身于其中個人的行動、思想提供鮮活的切身感受。
或可視為當下華文世界“全球微觀史”書寫的一部杰作,是高晞教授于2024年交由中 華書局出版的《何魯之死:1831年震撼全球的醫療事件》。是書也以頗為豐富的細節,栩栩如生地講述了這樣一個悲慘故事:1831年前后有位來自廣東新安、推測粵語拼音姓名大致是“何魯”的32歲農民,因為長了一個超過一米(44英寸)、重二十五公斤(56磅)的巨大腫瘤,被在澳門的東印度公司醫生郭雷樞推介到當時世界最頂級的倫敦蓋伊醫院,由三位著名的外科大師執刀。在那個麻醉術尚未問世的年代,近兩個小時的手術過程中何魯疼痛萬分、多次昏厥,最終不幸身亡。是書的核心問題于是就有:何魯之死在醫患之間形成了怎樣的理解和誤解,又如何影響了東西方文化的相互作用和交流;以及由此引申出何謂“從中國出發的醫學全球史”的話題。
《何魯之死——1831年震撼全球的醫療事件》, 高晞 著
那么,“從中國出發”與“從西方出發”的“醫學全球史”有何不同?就英文世界來看,由于深受福柯關于“身體權力”的理論影響,一段時間里大行其道的是“殖民醫學”的研究。盡管這些學者主觀上是解構“西方中心主義”,但由于強調入侵者的知識霸權、話語控制和身體規訓,論述主軸又不得不將本土視為逆來順受、任人宰割的被動存在;結果是雖矢志于批判,卻反倒不幸再次墮入“東方主義”蔑視在地文化之原有窠臼。鑒于此,牛津布魯克斯大學醫學史教授沃爾特勞德·恩斯特于2017年撰文,呼吁超越“東方/西方”的簡單二元對立,讓本土社會成為被重點關注的主角。
由此說來,“從中國出發的醫學全球史”就應圍繞著“何魯”而展開,大力開掘與之相關生命中的閃光人性。不容否認,那是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猖獗的年代,其時與“何魯之死”相關的英國社會輿論,不乏白人種族主義的各種無聊想象:如東方盛行怪病、神秘主義、醫學落后、熱衷迷信,以及華人天性冷漠、麻木、遲鈍、孱弱和對疼痛的驚人耐力等。如果我們的討論僅停留于此,只看這段歷史的陰暗面,行文就只有揭露與批判。何魯也注定是愚昧無知、任人宰割的“他者”,而非一個有著自我、自主意識的大寫行動主體。我們對其不幸最多是憐憫,絕不會被感動和萌發出由衷的尊敬。為了既鞭撻黑暗,也點燃光明,我們或可從高晞教授的精彩細膩講述中,嘗試勾勒出以下三點當事人、在場人的意愿和感受,給這個看起來令人沮喪的悲傷故事,增添幾分鼓舞人心的歷史光彩。
首先是何魯的求治勇氣。歷史文獻留下了當時不少在場英國人士的贊揚,稱他的性格和藹,還說“當他思考時,會顯得些許憂郁;其他時候,他是非常開朗與和善的”。在他遠航赴英之前,負責此項治療的澳門西醫郭雷樞說明了“手術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但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啟程了。這表明何魯“完全知道手術可能產生的危險,但他仍渴望此次長途航行,就是為了接受手術治療”(P3)。抵達倫敦醫院之后,他盡可能不給人增加麻煩,令醫護稱贊不已。手術當天,他由兩名護士、修女和醫院組成的護理團隊陪同,臉上露出一副很幽默的樣子。接下來他微笑著躺在了手術臺上,護士蒙上了他的臉,其手腳被捆綁固定在手術臺上。甚至在葬禮上,“直到永遠地與這個世界隔絕的最后一刻,他的面容仍然保持著他去世時所表現出來的那種非凡的平靜”。
P1.《柳葉刀》上刊載的何魯及其腫瘤畫像
其次是醫生們的職業操守。在何魯啟程前往英倫的前兩年,郭雷樞就對即將到來的手術做了不少前期準備。他不僅與英國醫院和醫生們多次溝通,還寄去了由中國工匠制作的何魯全身模型,這體現出他“對待病人也真誠盡心”。從澳門到英倫的三個月航程中,乘客中只有何魯一位華人,郭雷樞委托醫院另一位外籍助手全程“精心照料”。再當何魯入住之后,“深受醫院工作人員尤其是護士歡迎,他們格外優待何魯”。此外,醫院為他提供以煮熟淀粉為主的食物,飯量不受限制;為了減輕其對手術的恐懼和對醫生的擔憂,醫院還特別安排了病友間的心理安撫,這“充分展示了19世紀蓋伊醫院的專業化水平和醫生的人道關懷”。再當手術不幸失敗,何魯痛苦辭世,院方葬禮力求按照中國習俗,“不會剝奪他作為中華民族的驕傲”。
P2. 蓋伊醫院全景圖
P3.《諷刺作家》上刊載的《何魯的葬禮》一文
再次是英國社會的痛惜之情。對于何魯之死的悲慘結局,“英國媒體和倫敦公眾流露出更多的是悲憫,而非娛樂心態”。“可憐的何魯”和“不幸的何魯”是其時社會輿論和報紙相關論述反復出現的標題和詞匯。有人甚至以“現代外科學就是一個吸人血的吸血鬼”為題,指責此次手術的殘酷與醫生的冷血殘忍,聲稱“讓我們姑且考慮一下他的痛苦吧”。尤其是何魯的畸形身材及其悲劇性的手術過程,被牽扯到同時期英國最大的政治改革旋渦中,充當國體約翰牛的形象。如有議員競選演講時以何魯之死為例,說如果早點開刀,手術就會順利,生命也可得到保全;對國家來說,越早割除腐敗的“毒瘤”越好。這也是由于“情感和同情在19世紀20年代、30年代和40年代的醫療和外科改革運動中扮演了類似的政治角色”。
P4.《何魯朱,別名約翰牛和醫生們》,何魯成為英國國體的象征
概括說來,何魯的求治勇氣,基于華夏文化更注重現世健康生命的人文理性;醫生們的職業操守,則來自希波克拉底誓詞“我之唯一目的,為病家謀幸福”;英國社會的痛惜之情,更表明“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的顛撲不破。這些都足以有效地超越“東方主義”“歐洲中心論”的偏狹和悖謬,值得史家濃墨重彩、大書特書。至于“何魯義無反顧、視死如歸的態度”推動了“傳教醫學”,則是百分之百“從中國出發的醫學全球史”。因為伯駕于1841年7月訪問時為西方醫學教育中心的愛丁堡,做了一系列相關專題演講,促成了愛丁堡醫學傳教會于四個月后成立,并按照其在華運行模式,開始了向海外各地大量派遣醫學傳教士。不過,這具體到中國的演化,“傳教”與“醫學”之間,似存在著不小的緊張、矛盾、對立和沖突,或不可將之本質化、絕對化和片面化。
先說“傳教”,那幾乎是一廂情愿的臆想。主要原因在于頗多免費,致使就診病患絡繹不絕,傳教士醫生們整天忙于診療而根本無暇布道。就連傳教士醫生先驅伯駕,也時常陷入深深的自責中:到底是“拯救靈魂”,抑或更多“診治病人”?再至19世紀60年代兩次鴉片戰爭之后,“醫學傳教”開始由珠江三角洲向長江三角洲、華中、華北延伸,傳教士醫生們在各地創辦的醫院,既負責診療,又主持布道,一心實在無法二用。在漢口的英國傳教士沙修道于1874年撰文,稱當地教會醫院作為一個傳教機構,無疑非常失敗,因為近十年來僅有五位皈依者;檢索在華醫學傳教會的年報,他又發現從1861年至1872年的12年間,各地40萬名教會醫院就診者中只有12人成為基督徒。
再說“醫學”,那可有太多被人傳誦的收獲。主要原因在于其時本土醫學主流由知書達理的“儒醫”掌控,遵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理念,診療多采用湯醴草藥及針灸;那些疼痛撕心裂肺、血流滿地的外科,則由地位低下的走方郎中,或江湖游醫擔當,且也只能診治瘡瘍、正骨、拔牙、外傷等小手術。傳教士醫生之所以被熱情接納、深受歡迎,就在于受到麻醉術、消毒術的快速進步之扶持,極大減少了手術中的痛苦和感染死亡率。進入20世紀,歐美各國世俗化日益加劇,醫學專業化也日趨嚴格,西方醫生們多轉身為職業醫生,鮮有熱衷宣講福音的傳教士。再加上華人成為“醫學”在華推進的主體,如1915年成立的中華醫學聯合會,標志著其認定“西醫”須在地化,是本土醫療知識創新和學科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
由此我們回到前述斯坦利書中重點論述的常野。作者說她從未生產過一件出口產品,也未與外國人交談和穿過進口服裝,甚至幾乎沒有與外國人接觸,很少直接參與外國市場;然作為一個個人、一個個體,一個敢于自我選擇的女性,其顛沛流離、含辛茹苦的一生,為當時江戶的繁榮,以及日后能迅速成為與巴黎、倫敦、紐約、上海比肩而立的現代都市之東京,貢獻了屬于自己的全部能量。同樣,“何魯”也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我們連其確切的中文姓名都不知道,但他的“個人品性和他對蓋伊醫院的信心感染了醫生”,以“病人”“中國”的“主體性”“能動性”支持了醫學向前發展。鑒于此,我們似可以說正是有無數勇敢的“何魯”,且其中肯定還來自日本、朝鮮、東南亞、印度、非洲和北美等世界各地,西方醫學方能最大限度地脫離地域限制,成為可造福全人類所共有、共享的一種普世知識體系和診療方法——這也許就是史家撰寫“從中國出發的醫學全球史”的意義之所在。
(作者系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該文發表于《博覽群書》2025年第5期)
何魯遠赴英國切除腫瘤,卻死在了手術臺上
何以1831年的倫敦滿城皆談何魯
這一中英醫療事件對近代全球化進程有何影響
一部情節跌宕的非虛構醫療史專著
一部富于啟發的思想力作
《何魯之死——1831年震撼全球的醫療事件》
高晞 著
簡體橫排
32開 精裝
978-7-101-16668-2
69.00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