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當年為什么敗給了劉邦?
回答這個問題的原因,足以寫一本厚厚的大書,不過在很多人的心里,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項羽這個人,對幫自己打天下的摳摳搜搜,而不如劉邦大氣。
所以項羽最后是成了孤家寡人,而劉邦卻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那么這個觀點對不對呢?
有一定道理,但也有問題。
比如項羽在實力巔峰的時候,人家沒有自己站出來當皇帝,當寡人,而是回了自己家鄉當楚霸王,而他的弟兄們呢,幾乎都被封了王,就連劉邦這個對頭,也被封為了漢王,有了自己的底盤。
但是劉邦搞定項羽之后呢,雖然也封了王,但是當時的他,已經不是和王們并列的漢王了,而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了。
從這點來看,似乎項羽在某些程度上,比劉邦還要大氣,那么他的大氣為什么沒有為他換來最終的勝利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
公元前204年,殺出漢地的劉邦,本以為能和項羽過過招,結果被項羽直接給打的生活不能自理,還給困在了滎陽。
如果劉邦此時沒有好的破局之策,那么他徹底玩完不過就是時間問題了。
在這關鍵時刻,他和自己當年重要的謀士之一——酈食其,開了個小會。
熟悉歷史的都知道,在此之前,酈食其為劉邦出過不少好主意,劉邦采納后都取得了很好的進展。
所以劉邦對這次的開小會,也是充滿期待的,酈食其也不是一般人,他果然為劉邦提出了一個看似不錯的建議:
陛下誠能復立六國后世,畢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鄉風慕義,愿為臣妾。德義已行,陛下南鄉稱霸,楚必斂衽而朝。
這段話是什么意思呢,翻譯成白話文的話,大概的意思是,現在項羽分封天下,是以原來的六國為基礎的,他這個分法,等于是從原來六國的王和貴族嘴里奪食。
如果咱們現在發表一個聲明,說支持六國地盤和權力,重新回歸原本的屬于者手里,那么六國原來的王和貴族,那必然會感激涕零,愿意鞍前馬后的跟您一起打項羽,到時有這么多人幫您,打項羽還不是跟玩一樣。
劉邦一聽酈食其說的在理,就決定按照酈食其的建議,布置下一步的工作計劃。
即使我們今天來看,是不是也會認為,酈食其的這個建議是有一定可執行性的,因為當時項羽拿了人家六國的底盤,去分封給那些推翻秦朝統治的人,雖然對自己人大方了一把,但是卻把原來的六國王和貴族都得罪了。
此時如果劉邦支持原來的貴族們,那么這些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是不是就和項羽站到了對立面,然后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劉邦無形中就擴大了自己的朋友圈,然后實力大增。
但這么好的建議,當時卻并沒有執行下去,這又是為什么呢?
因為劉邦的頭號謀士張良,明確表示反對,并給出了八條反對這一策略的理由,史稱“八難”。
這八條建議,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咱們今天只聊其中最核心的一條:
今復六國,立韓、魏、燕、趙、齊、楚之后,天下游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墓,陛下與誰取天下乎?
這句話又是什么意思呢?
咱們爺們如果支持重復六國,那么天下英雄,難免會重回戶籍所在地,到時候人家六國支持你又怎么樣,你那時早就成了光桿司令,跟咱們爺們一起打天下的人,哪個拿的不是六國戶口本。
劉邦當時聽了前七條還能忍,但是到了第八條,他就直接否定了酈食其的建議,可能有人看到這里,還不是不明白這里面的道道,其實這用八個字就能解釋,這八個字也是領導藝術的核心:
獨享權力,分享利益。
利益怎么分都無傷大雅,但是權力如果也分了,那么領導還是領導嗎,六國如果復立,劉邦存在的意義又是什么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