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情緒穩定,是被愛出來的 。
我朋友曉雪 , 以前動不動就爆發負面情緒——
沒趕上公車、被領導責備了一句、沒吃到想吃的食物……都足以讓她發怒、焦慮和委屈。
但自從遇到現在的 老公 小凱,她 整個人都變了。
說話不再那么咄咄逼人, 也不那么容易發脾氣了,整個人都平和了許多。
比如,前兩天聚會,有個朋友遲到了10分鐘,她居然一句話都沒有抱怨。
我們都很好奇,為什么她的心境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
她說 : “ 因為我遇到了一個好的伴侶。”
原來,跟小凱在一起的這3年,經常讓她有一種 「支離破碎的情緒被穩穩“接住”」的踏實感 ——
兩個人去 旅行 ,到 高鐵站的時候才發現 , 曉雪把票買成了第二天的,她焦慮得手足無措, 小凱 卻沒有指責她 ,而是積極 地和工作人員 溝通協調 、 想辦法解決事情 ;
開車時 曉雪 不小心導航錯了, 多花了1個鐘的時間才到達目的地, 小凱 不僅沒生氣,還反過來 安慰 她 說 : “ 沒關系的,走錯路而已,而且還能看到不一樣的 風景 ” ;
因為工作壓力,曉雪經常回到家就冷著個臉 不說話,他也不會強迫她一定要開心起來,而是默默 地 陪著她 或想辦法逗她開心 ……
從他們身上,我發現:
一位好的伴侶,真的就像一位好的心理醫生。 被一個情緒穩定的人愛過之后,自己也會慢慢變成一個松弛 、溫柔 的人 。
那到底為什么被愛能讓人情緒穩定呢? 我們怎樣才能收獲這樣一段關系呢?
今天,壹心理就跟 大家 聊一聊 : 情緒穩定是 如何 被愛 出來的 。
情緒穩定的本質
是構建“心理安全基地”
心理學的 ” 依戀理論 ” 中,有一個核心概念叫做 “ 安全基地 ” —— 人在感到安全時才能勇敢 地 探索世界。
這種感覺像是嬰兒 剛學走路 時的狀態,因為 TA 知道父母就在身后,即便摔倒也會被穩穩 地 接住, 那么TA 就會勇敢地 往 前 走 。
成年人被愛鑄造的情緒穩定,本質上也是這種 “ 被接住 ” 的體驗在起作用。
當伴侶不會因為你的一次失誤而否定你,不會因為你的一次崩潰而離開時, 你的 大腦就會進入 “ 低威脅模式 ” ,情緒 也 會趨于平和。
就像我的朋友 曉雪 , 她 以前之所以那么 “ 易燃易爆炸 ” ,是因為小時候父母離異,誰都不愿意管 她 。
在成長過程中,沒有任何人能為 她托舉 , 每走一步都充滿顫顫巍巍的不安全感 。
直到遇到 小凱 , 才有人愿意 接住 她 所有的不安、焦慮 和創傷 ……
這種被 穩穩 接住的愛,構建起了 曉雪 的 “ 安全基地 ” ,也 重塑了 她 的 “ 依戀模式 ” 。
依戀,指的是嬰兒與母親或其他主要照料者之間構建起的情感紐帶。
生命 早期嬰兒與照料者之間的關系,對個體后續的情感發展與行為模式 , 有著關鍵的塑造作用。
而成年人的依戀關系,大致 有 4種類型:安全型(Secure)、恐懼型(Fearful-Avoidant)、疏離型(Dismissive ) 、癡迷型(Preoccupied)。
● “ 安全型依戀 ” 的人情緒穩定,善于解決人際沖突;
● “ 癡迷型依戀 ” 的人,總是擔心會被拋棄,在關系中容易患得患失;
● “ 疏離型 依戀” 或 “ 恐懼型依戀 ” 的人,容易表現 得 想愛又想逃。
依戀類型的形成 , 與 個體的 早期經歷和原生家庭息息相關,但 這 并不代表依戀類型是一成不變的。
曾經有一項針對新婚夫妻的 研究發現 : 22%的伴侶在結婚前3個月 至 婚后18個月間 , 改變了自己的依戀類型。
當然,不止是婚姻,一些增加親密性的互動 , 都能讓 個體 回避的傾向明顯減少。
依戀類型不是一個絕對的分類,而是一個變化的區間,會隨著伴侶、生活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而這種 “ 感到自己 被接住 ” 的 愛,能夠有效地減少我們的內耗和焦慮, 重新 滋養我們 枯萎的內心 ,提升自尊和自我價值感 。
所以說, 情緒穩定是被愛出來的 ,人也只有在被愛的時候才會情緒穩定。
讓人情緒穩定的伴侶
通常具備3個特質
浪漫動人的愛情電影,跌宕起伏的愛情小說,常帶給我們一種錯覺:愛是愿意為了對方做很多偉大的事。
但那些真正讓我們變得情緒穩定的愛,往往都體現在日常相處的細節之中。
TA 會讓你逐漸卸下鎧甲,在關系里 變得 真實 而柔軟 。
1、TA會用“具體的接納”,替代“完美的要求”。
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提出過一個概念叫做 “無條件積極關注” ,指的是: 完全接納一個人的所有情感、行為和選擇,不帶批判或條件。
這個概念主要強調的是 , 無論對方表現如何,都要給予尊重和認可,尤其重視其內在價值而非外在成就。
很多人都是帶著自己的 “ 理想化模板 ” 去愛人的,一旦發現對方不符合自己的期望,就會覺得失望、難過,甚至偏執地想要改變對方。
而能夠 讓 我們情緒穩定的愛人,基本都是在踐行 “ 無條件積極關注 ” :
● TA 不會強求你完美無暇,要求你 按照TA的期望去活 ;
● TA會允許 你的每一 次 失誤,也愿意理解你背后的努力;
● TA會接納你的負面情緒, 用 傾聽、理解 和 陪伴 來幫你化解 :
● TA 愿意接納此刻真實的你,也愿意和你一起變好。
2、 TA 會用 “ 解決問題 ”的 開放心態 , 替代 “ 必須要贏 ” 的執念 。
心理學教育家朱迪斯·萊特&鮑勃·萊特夫婦認為: 愛情是混亂復雜的,它需要你感知所有情緒,不僅僅包括幸福快樂,還有恐懼、失望、憤怒、悲傷……
在種種情緒的糾葛之下 , 吵架是一件必然會發生的事情。
但在有 些 人的認知里,吵架是具有破壞性的,它標志著伴侶之間出現了無可挽回的問題,因此就會竭盡所能 地 逃避爭吵。
還一部分人,會把兩個人之間的爭吵 , 化作一定要戰勝對方的執念 , 吵到最后原本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還有可能產生更大的隔閡。
而 能讓 我們情緒穩定的愛人 , 會清楚 地 明白:爭吵 其實 是共同解決問題的契機。
比起 “ 贏 ” , TA 會更加在乎“我們”之間的關系,也更懂得去挖掘吵架背后的豐富信息 以及雙方的需求 。
這種“有效吵架”是有一定意義的,能拉近兩人的心理距離,更靠近彼此的內心。
3、 TA 會“接住”你的情緒,而不是要求你沒有情緒 。
在 “ 情緒穩定 ” 成為新型社交 需求后 ,很多人贊許的所謂 “ 情緒穩定 ”, 不過是一場精心設計的 “ 表演 ” :
壓抑自己所有的焦慮、不安、憤怒,不表達、不解決、不發泄。好像唯有這樣,才能 得到認可和贊揚 。
但心理學中的情緒穩定,從來不是漠視 、 隔離 和 戒掉情緒,而是從不同的情緒中了解 真實的 自己。
比如 :
憤怒,代表了自身邊界感被冒犯;
恐懼, 在 提醒我們要逃離當下的環境;
嫉妒,促使我們調整自己的渴望和目標……
每一種情緒都有不同的含義,重要的不是壓抑,而是識別和解決。
而能夠 “ 接住 ” 我們 情緒 的愛人,往往都深刻了解每一種情緒背后的含義, TA 會幫助我們重構對情緒的認知,從而真正做到 “ 情緒穩定 ” 。
健康的關系,是共同成長
如果你已經 幸運地 擁有這樣的愛人:
1、 請用心回饋對方。
心理學家埃里希·弗洛姆在《愛的藝術》書中 認為 :
愛情不是一種只需投入身心的感情,而是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個性,以此形成一種創造傾向,否則一切愛的嘗試都會是失敗的。 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不能謙恭、勇敢、真誠、自制地愛人,就不可能得到滿意的愛。
好的親密關系從來都是平等、互惠的,是對方給予我們情感滋養的同時,我們也報以同樣的情感。
唯有讓對方感受到我們在認真地 看 見和 回饋 TA的愛 ,才能讓兩個人的關系走得更長遠。
2、保持自我更新,不斷成長 。
一段穩定的親密關系,需要維持動態的平衡。
當兩個人能夠互相支持、共同進步,彼此支撐著成為更好 的 人時;當我們將 “ 自我 ” 與 “ 關系 ” 緊密相連時,兩個人之間自然就會產生更加深厚的情感。
3、習慣熱烈,也習慣獨立 。
作家蘇心曾說: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像兩棵共同生長的樹木。彼此靠得太近了,互相滋擾遮擋,肯定長不好,甚至會枯萎。只有保持適度距離的守望,才能枝繁葉茂,華枝春滿。”
任何一段感情,都會經歷從熱戀期到平穩期的過程,這并不意味著 “ 不愛了 ” ,而是在提醒我們 , 是時候開始構建適宜的心理距離了。
我們要做的不是強迫對方與自己緊密相連,而是在保持親密的同時,用適當的距離來調劑兩個人之間的關系。
千萬不要忘記,真正健康的親密關系,是彼此融合,也彼此獨立。
而如果你正在尋找這樣的愛人,你可以:
1、從信任自己開始 , 努力成為自己的 “ 情緒港灣 ”。
弗洛姆曾說:
“總會有人認為愛是簡單的,困難的是尋找正確的愛的對象,或者被愛。而真正成熟的愛是在保持自己的尊嚴和個性條件下的結合。”
在尋找一個能夠 “ 接住 ” 自己的愛人的同時,先試著學會 “ 接住 ” 自己 ——
相信 自己的每一個感受,識別、分析每一個情緒背后的信號,努力成為自己的 “ 情緒港灣 ” 。
當 你 的內心足夠豐盈,也就更容易吸引到同頻的人。
2、愛自己,也相信自己值得擁有最好的愛 。
喜歡自己、愛自己,這似乎應該是每個人的追求。
但在現實生活中,總有人習慣于對外尋找認可和 關注 ,而忽視了自己的感受。
要知道 , 世間所有的愛,都是以自己為中心而不斷擴大的。
如果一個人連愛自己都做不到,那么也很難得到別人發自內心的愛和尊重。
在尋找一個能夠 “ 接住 ” 自己的愛人的同時,也不要忘記愛自己、肯定自己,告訴自己 :“你生來就值得被愛。”
3、警惕假性“情緒穩定” , 允許自己做一個“活人” 。
就像前面說的,情緒穩定不是強迫自己沒有情緒,而是懂得如何識別和 接納 自己的情緒。
所以無論是在與自己相處,還是與 他 人相處的過程中,都要警惕那種以壓抑 和犧牲 自我為代價的情緒穩定。
不要讓 “ 情緒穩定 ” 的人設,綁架了自己 。
人本主義 心理學家 卡爾·羅杰斯說 過 :
“當一個人被真正接納時,他才開始真正地成長。”
真正的情緒穩定,不是情緒的缺席,而是內在 世界 有了 “ 錨點 ” 。
這份穩定感,能讓你敢于舒展生命, 也 有探索世界的勇氣。
去靠近那 個 能讓你如沐春風的人吧!
如果沒有遇到這個人,你也可以 成為 那個 能夠 “ 穩穩托舉 ” 自己的人 。
世界和我愛著你。
作者: 紙醉葡萄
編輯:一顆多肉、笛子
圖源:網絡、unsplash
參考文獻(滑動查看)
[1].Hazan, C., & Shaver, P. (1987). 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3), 511–524.
[2].Crowell, J. A., Treboux, D., & Waters, E. (2002). Stability of attachment representations: The transition to marriag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8(4), 467–479.
好的親密關系,能讓彼此都成為更好的自己、在關系中不斷成長。
如果你也想建立健康、高質量的親密關系,收獲共同成長的力量,不妨加入【壹心理療愈互助群——情緒加油站】。
在這里,你的每一種情緒都值得被看見,能構建屬于自己的“心理安全基地”;可以免費學習《470個心理學療愈小妙招》,療愈內心創傷,培養安全型依戀關系;還可以免費觀看心理咨詢師干貨直播課,獲得專業心理指導,學會真正接納自我,擁有愛與被愛的能力!
立即點擊海報,免費進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