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today’s graduates are screwed
就業市場已跌入谷底
插畫:萊昂·埃德勒
2025年6月16日 | 斯坦福
同情那些胸懷大志的年輕人吧。幾十年來,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一直清晰可循:上大學,找一份畢業生專屬工作,然后坐等財富涌來。然而,如今勤奮的年輕人似乎比以往擁有更少的選擇。
投身科技行業?大公司正在裁員。去公共部門如何?它的聲望已大不如前。成為工程師?從電動汽車到可再生能源,如今許多創新都發生在中國。當律師?人工智能很快就會取代你的工作。當記者就更別想了。
在整個西方世界,年輕畢業生正失去他們的特權地位;在某些情況下,他們已然失去。就業數據暗示了這一變化。咨詢公司牛津經濟研究院的馬修·馬丁(Matthew Martin)研究了22至27歲擁有學士學位或更高學歷的美國人。歷史上首次,他們的失業率持續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應屆畢業生失業率上升的主因,是那些首次踏入職場尋找工作的人。
圖表:《經濟學人》
其社會和政治影響將是深遠的。而且這一趨勢并非美國獨有。在整個歐盟,擁有高等教育學歷的年輕人失業率正接近該年齡段的總體失業率(見圖表1)。英國、加拿大、日本——似乎都在走相似的道路。即使是精英群體,如MBA畢業生,也在受苦。2024年,斯坦福商學院80%的畢業生在離校三個月后找到工作,這一比例從2021年的91%下降。乍一看,在學校自助餐廳露天用餐的斯坦福學生看起來很開心。再仔細看,你能從他們眼中看到恐懼。
直到最近,“大學薪資溢價”(畢業生比其他人掙得多的現象)還在擴大(見圖表2)。但最近,它已縮水,包括在美國、英國和加拿大。利用紐約聯邦儲備銀行關于美國年輕人的數據,我們估計2015年大學畢業生的收入中位數比高中畢業生高69%。到去年,這一溢價已縮至50%。
圖表:《經濟學人》
工作也不再那么令人滿足。一項大型調查顯示,美國的“畢業生滿意度差距”——即畢業生比非畢業生更有可能說自己“對工作非常滿意”的比例——如今約為3個百分點,低于長期以來7個百分點的優勢。
如果畢業生失去特權,這是壞事嗎?從倫理上講,并非如此。沒有哪個群體有權超越平均水平。但實際上,這可能是壞事。歷史表明,當聰明人——或者自認為聰明的人——過得比他們認為應有的更差時,糟糕的事情就會發生。
康涅狄格大學的科學家彼得·圖爾欽(Peter Turchin)認為,幾個世紀以來,“精英過度生產”一直是各種動蕩的直接原因,而“反精英群體”則帶頭沖鋒。例如,歷史學家認為“受過教育的人過剩問題”是促成1848年歐洲革命的因素之一。路易吉·曼吉奧內(Luigi Mangione)就可能是反精英群體的一員。曼吉奧內先生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畢業生,本應過著富裕的生活。然而,他正因涉嫌謀殺一家健康保險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而受審。更能說明問題的是人們對他的疏離感的同情程度:曼吉奧內先生已收到超過100萬美元的捐款。
為何畢業生正在失去特權?也許是大學的大規模擴張降低了標準。如果象牙塔招收了才華較低的申請者,然后又在教學上做得更差,久而久之,雇主可能就會期望普通的大學畢業生和普通的非畢業生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小。匹茲堡州立大學的蘇珊·卡爾森(Susan Carlson)及其同事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如今許多學生實際上是文盲。例如,數量驚人的英語專業學生難以理解查爾斯·狄更斯的《荒涼山莊》。許多人被開篇第一句搞糊涂了:“Michaelmas term lately over, and the Lord Chancellor sitting in Lincoln’s Inn Hall.”
當然,一些大學確實為不該錄取的申請者提供垃圾課程。另一方面,從長期來看,大學畢業生數量與大學薪資溢價之間幾乎沒有關聯:例如,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兩者都在增長。此外,與大多數大學的學生交談,尤其是精英大學的學生,你會摒棄他們愚蠢的觀念。斯坦福的學生極其聰明。過去,牛津和劍橋的許多學生曾四處閑逛,甚至如果獲得“紳士三等學位”還會慶祝一番。如今已不再如此。
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的萊拉·本加利(Leila Bengali)及其同事的一篇新論文,是質疑“畢業生愚蠢論”的另一個原因。他們發現,大學薪資溢價的變化主要“反映了需求因素,特別是技能偏向型技術變革的步伐放緩”。通俗地說,雇主越來越能讓非畢業生從事以前只有畢業生才能從事的工作。
對于那些需要基本技術應用的工作來說,尤其如此。直到最近,許多人只有通過上大學才能掌握電腦。如今每個人都有智能手機,這意味著非畢業生也擅長技術。后果顯而易見。根據求職網站Indeed的數據,幾乎在經濟的每個部門,對教育的要求都在降低。美國專業和商業服務行業雇傭的沒有大學學歷的人,比15年前還多,盡管這類人現在更少了。
雇主還削減了對畢業生友好行業的職位。從2009年到2024年,整個歐盟15至24歲在金融和保險行業就業的人數下降了16%。美國“法律服務”行業的職位僅比2006年略多。直到最近,英國學生希望賺錢的明顯途徑還是進入銀行的畢業生計劃。然而,自2016年以來,20多歲從事法律和金融工作的人數下降了10%。到電視劇《 Industry 》(講述倫敦一家銀行畢業生的故事)第三季時,原班人馬中的很大一部分已經被解雇(或死亡)。
人們很容易將這些機會的減少歸咎于人工智能。這項技術似乎能夠自動化入門級的“知識”工作,如歸檔或律師助理任務。然而,本文描述的趨勢在ChatGPT出現之前就已經開始了。許多偶然因素是罪魁禍首。許多傳統上雇傭畢業生的行業最近都過得很艱難。多年來并購活動的低迷減少了對律師的需求。投資銀行不再像2007-2009年金融危機前那樣積極進取。
那么上大學值得嗎?美國人似乎已經做出了否定的決定。根據經合組織的數據,從2013年到2022年,攻讀學士學位的人數下降了5%。然而,在大多數富裕國家,由于政府發揮更大作用,高等教育成本更低,年輕人仍在涌入大學。截至2022年的十年里,除美國外,經合組織國家的入學人數從2800萬增至3100萬。在法國,學生人數增長了36%;在愛爾蘭,增長了45%。政府在補貼無用的學位,鼓勵孩子們浪費時間學習。
學生們可能沒有選擇最有市場的專業。在美國以外,藝術、人文和社會科學的比例大多繼續上升。莫名其妙的是,新聞課程的入學人數也在增加。如果這些趨勢揭示了年輕人對未來工作的看法,他們真的麻煩大了。■
說明:本號刊發自各方的文章,是為了獲得更全面的信息,不代表本號支持文章中的觀點。由于微信公眾號每天只能推送一次,無法即時更新,因此,本站目前在騰訊新聞發布最新的文章,每天24小時不間斷更新,請收藏以下地址(請完整復制),隨時刷新:
https://news.qq.com/omn/author/8QIf3nxc64AYuDfe4wc%3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