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觀教到察學再到看沖突,觀課視角的演變,本質上是教育認知的持續迭代與進化。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本報記者 | 褚清源
對于觀課到底觀什么,我經歷了一個觀念不斷更新的過程。
起初觀課,我主要關注教師的教,包括教師的語言、板書、導入和課堂駕馭能力等,因為那個時候滿堂灌式的課堂教學是常態,此為“觀教”。后來伴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滿堂灌的“講授式”教學日漸式微,合作探究式課堂樣態興起,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于是我的觀課開始重點關注學生的學,尤其是課堂上精彩的師生對話、生生對話,此為“察學”。我通常會從如下幾個角度來追問:是滿堂提問還是互動對話的課堂,是各自表達還是相互傾聽的課堂,是流程主導還是學情主導的課堂,是有充分獨學還是越過獨學直接進入群學的課堂……
現在觀課,我則更關注課堂上的沖突,即情境沖突、方法沖突、認知沖突、價值沖突等,此為“看沖突”。真正的好課不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和精神按摩,而是要讓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從那些“以訛傳訛”的常識中解脫出來,重新認識它、解構它;好課堂不是加固過去的偏見,而是更新舊有的觀點;不是在舒適區里漫步,而是通過精準的沖突設計,讓課堂既保持必要的思維張力,又維持認知發展的動態平衡。當這些沖突在課堂上有序呈現時,學習便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收,而成為一場充滿驚喜的思維探險。我甚至據此擬定了一個好課的公式“好課=熟悉+意外”。也就是說,一堂好課,80%左右的內容似曾相識,但總有20%左右的內容在意料之外。
南明教育發起人、語文教學專家干國祥曾在《中國教師報》發表過一篇文章。文中談道:上課仿佛去見一個最最重要的人——決定人生道路的貴人,心向往之的美人,渴望重逢的愛人,想要把一切贈予的孩子……但好課卻不是約會,真正的好課總是一場廝殺,學生在心底渴望著你能劈開他們的腦袋,從而逼迫他們更新自己的觀點。對此我深以為然,如果說傳統教師備課關注知識點,那么未來教師備課則重在設計“課堂沖突”。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郭華提出的“兩次倒轉”理論為此指明了路徑:教師需要先將學科知識還原為原始問題(第一次倒轉),再引導學生像學科專家那樣思考(第二次倒轉)。通過這樣“兩次倒轉”更容易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產生從“習以為?!钡健鞍l現異常”的認知躍遷,這正是“熟悉+意外”公式的最佳注腳。第一次倒轉是遇見似曾相識的生活,第二次倒轉是發現思維中的意料之外。
即便在AI賦能課堂教學的今天,制造認知沖突也是發展學生思維的關鍵性資源。未來教師要善于帶領學生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打破既有的成見,進而把學生帶到從未去過的地方。所以,對于優秀教師而言,每一節不曾引起沖突的課堂,都是對好課的辜負。
當然,沖突感之外,我還關注課堂上教師對那些沉默學生的關注。以臺灣教師李玉貴的課為例,她堅持在公開課上摒棄“表演式教學”,拒絕將學生異化為觀課道具。她說,在課堂上,教師既要關注踴躍發言學生展現的自信,又要留意未舉手學生的困惑與掙扎,敏銳捕捉學生思維的卡頓時刻,細心體察學生的學習困境。唯有如此,才能打造出讓學生終生難忘的課堂。
從觀教到察學再到看沖突,觀課視角的演變,本質上是教育認知的持續迭代與進化。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皮皮兵不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