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們都知道,滅鼠藥用久了效果會變差,嚙齒動物會“變異”出抗藥性,只是沒想到,它們的變異速度竟如此之快。
6月12日,澳大利亞一研究團隊發表了一篇文章,他們抽查了澳洲幾大城市(悉尼、墨爾本、布里斯班和珀斯)的嚙齒動物,發現抽查的黑家鼠(Rattus rattus)中有超過一半的個體,對第二代抗凝血滅鼠藥(SGAR)產生了抗藥性。
這一次抽查的樣本是2021年-2024年間捕獲的嚙齒動物,總共有192只,其中黑家鼠有108只。
檢測的方法是:采集老鼠尾巴上的組織樣本后,檢測老鼠的基因,查看基因中是否存在突變基因Tyr25Phe。
在過去的研究中,突變基因Tyr25Phe被認為和嚙齒動物的凝血功能有關,如果老鼠有這個基因,就意味著它對第二代抗凝血滅鼠藥產生了免疫力。
研究團隊做這次科研,就是為了摸清基因突變的情況,一查才發現,結果很驚人:
108只黑家鼠樣本中,有53.7%存在Tyr25Phe基因突變,不同區域的突變情況差異很大,珀斯地區捕獲的黑家鼠,超過 80%有突變基因,悉尼是45%,墨爾本是39%,布里斯班則是0。
這個結果讓人很震驚,因為第二代抗凝血滅鼠藥是使用很普遍的一種,屬于慢性毒藥,在業界有“超級華法林”的稱號。
我之前科普過滅鼠藥的發展,最早我們用的都是一些毒性強,起效快的滅鼠藥,比如金屬磷化物。
這一類滅鼠藥效果是很好,但用久了,老鼠就變聰明了,看同伴只吃了一次就死了,之后就不會再靠近這種食物。
而且這一類滅鼠藥沒有解毒劑,其他動物誤食沒有解決挽救。
于是,人們又開發了慢性抗凝血滅鼠藥,第一代抗凝血滅鼠藥中就有華法林,毒性低一些,有解毒劑,需要多次攝入才能殺死老鼠,這種方式,老鼠不容易對食物起疑心。
只是第一代用久了,老鼠也出現了抗藥性,于是科學家就研發了第二代。
第二代的優勢是,毒性遠比一代強,吃一次就能導致老鼠死亡,對一代已經有免疫的老鼠,二代照樣有效,所以被稱為“超級華法林”。
但有一個缺點,就是二代代謝慢,在老鼠體內殘留時間比較長,就很容易導致其他動物意外中毒死亡,這些動物對滅鼠藥是沒有免疫力的。
所以,澳洲黑家鼠對第二代抗凝血滅鼠藥有了免疫力,不單單是滅鼠藥失靈這么簡單,毒素一旦進入食物鏈,對其他生物的威脅是難以預估的。
舉個例子:一只老鼠要是吃了帶滅鼠藥的餌料,它就2種結果,要么死,要么慢慢產生抗藥性活著。但無論是哪一種,它的體內大概率都殘留著毒素。
如果被毒死了,情況還好些,至少有很多動物不吃死掉的獵物,滅鼠藥不至于影響其他動物;
但如果它是帶毒“茍活”著,問題就大了,它自己本身就是一個“行走的帶毒餌料”,以老鼠為食的動物就會被毒死。
這不是危言聳聽,之前科學家就做過很多類似的研究,發現野生動物因為滅鼠藥死亡的事件越來越多,除了有一小部分是直接食用滅鼠藥中毒的,大部分是吃了老鼠中毒死的。
最冤的還是那些不以老鼠為食的動物,例如美洲豹和灰狼,它們中有一些就是滅鼠藥在食物鏈中流轉而中毒的。
最后
好在科學家已經意識到第二代抗凝血滅鼠藥的危害,美國部分州、加拿大和歐盟等多地區已經禁止使用了,澳洲還沒有被限制,因此研究負責人呼吁當地民眾:最好使用無毒滅鼠工具來替代滅鼠藥。
說起老鼠變異,其實早在2014年,科學家就提出了“超級變異老鼠”的概念。
盡管我們一直在更新換代滅鼠藥,但老鼠的變異潛力似乎是無限的。
它們的適應能力比我們強多了,吃著人類丟棄的快餐食物,體型越來越大。“紐約的60厘米巨鼠”、“英國劍橋的46厘米巨鼠”、“英國約克郡的56厘米巨鼠”……全球各地都有類似的巨鼠目擊事件。
如今抗藥性也越來越普遍,體型龐大,又“無法殺死”的超級變異老鼠,想想還是很可怕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