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投稿將同時發(fā)布六大平臺
凡發(fā)表于大河文學的作品,將自動同步發(fā)布于騰訊新聞、騰訊快報、網(wǎng)易新聞、360圖書館、一點資訊、頂端新聞等六大媒體平臺,被多渠道傳播。閱讀量較高的文章還將發(fā)布于人氣火爆的今日頭條、百家號、搜狐新聞、簡書等大河文學融媒體矩陣平臺。需轉(zhuǎn)載原創(chuàng)文章的可申請授權(quán)(編輯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學投稿郵箱:dahewenxue@126.com
時光的褶皺里,總有一些事物,以其獨特的姿態(tài),鐫刻下歲月的痕跡,喚起心底最柔軟處的情感。于我而言,地皮菜便是這樣一種存在,它宛如一把小巧的鑰匙,輕輕一轉(zhuǎn),便能打開那扇通往往昔歲月的大門,讓記憶如潮水般涌來。
地皮菜,這名字聽起來質(zhì)樸無華,帶著濃濃的泥土氣息。它還有許多別稱,地耳、地軟、地踏菜…… 每一個名字,都像是來自鄉(xiāng)間的親昵呼喚。它實則是真菌和藻類的結(jié)合體,是大自然這位神奇藝術(shù)家的獨特杰作。其貌不揚的地皮菜,色澤或暗黑或深綠,薄如蟬翼,邊緣卷曲,濕潤時滑膩如瓊脂,恰似大地在雨后沁出的墨滴,又仿佛是歲月褶皺里凝結(jié)的古老語言。
兒時的記憶中,地皮菜總是與雨后的時光緊密相連。春夏之交,幾場淅淅瀝瀝的雨過后,整個世界都被洗刷得清新而明亮。此時,村子后面的亂草叢中、碎石堆上,便成了地皮菜的樂園。它們像是一群從沉睡中蘇醒的小精靈,痛飲著甘露,肆意瘋長。俯下身去,仔細端詳,這些大如銅錢、小如紐扣的地皮菜,或俏皮地鉆于草叢,或安靜地長在石縫,一簇簇、一朵朵,水靈靈、嫩生生、肥潤潤、濕漉漉、滑膩膩,手拉手肩并肩地擠擠挨挨,散發(fā)著一種別樣的生機與活力,楚楚動人,讓人忍不住心生憐愛。
雨后去拾地皮菜,無疑是一場充滿樂趣的冒險。小伙伴們歡呼雀躍著,如同一群出籠的小鳥,各自提著小籃子,迫不及待地沖向那片 “寶藏之地”。一路上,清新的泥土氣息和青草的芬芳撲鼻而來,混合著雨后特有的濕潤味道,讓人陶醉不已。我們穿梭在草叢間,眼睛瞪得像銅鈴,不放過任何一個角落,一旦發(fā)現(xiàn)地皮菜的蹤跡,便會興奮地大喊:“快來呀,這里有好多!” 那聲音,仿佛要把這份喜悅傳遞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拾地皮菜并非易事,需要十足的耐心與細心。它們緊緊地貼著地面,與泥土、草屑混雜在一起,稍不留神,便會揉碎這份脆弱的美好。我們只能小心翼翼地用手指輕拈,慢慢揭取,動作輕柔得如同在與大地竊竊私語。
每拾起一片,心中便涌起一股小小的成就感,仿佛自己是在收集世間最珍貴的寶物。有時候,為了找到更多更大的地皮菜,我們會不知不覺走得很遠,直到太陽西斜,天邊染上一抹絢爛的晚霞,才在大人們的呼喊聲中,戀戀不舍地踏上歸途。此時,每個人的籃子里都裝滿了沉甸甸的收獲,那不僅僅是地皮菜,更是我們一下午快樂時光的見證。
將地皮菜帶回家后,接下來便是一場考驗耐心的清洗儀式。母親坐在小板凳上,面前放著一盆清水,將我們拾回的地皮菜一點點浸入水中。泥沙、草屑裹挾其中,需一遍遍淘洗,她的眼神專注而溫柔,手指靈活地剝離著每一絲雜質(zhì),嘴里還不時念叨著:“慢點,別心急,地皮菜嬌貴著呢。” 那場景,至今仍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中。經(jīng)過母親的巧手,原本臟兮兮的地皮菜漸漸透出膠質(zhì)的光澤,韌性畢現(xiàn),仿佛脫胎換骨一般。
地皮菜的吃法多種多樣,每一種都承載著家的味道。母親最拿手的,便是地皮菜炒雞蛋。將清洗干凈的地皮菜切成小段,與金黃的雞蛋液一同倒入熱鍋中,瞬間,鍋里便響起了 “滋滋” 的聲響,仿佛奏響了一曲美妙的廚房交響樂。隨著母親手中鍋鏟的翻動,地皮菜與雞蛋相互交融,黃綠相映成趣,散發(fā)出誘人的香氣,引得我在一旁不停地咽口水。出鍋后的地皮菜炒雞蛋,色澤鮮艷,味道鮮美,地皮菜的爽滑與雞蛋的鮮嫩完美結(jié)合,每一口都讓人陶醉其中,欲罷不能。
除了炒雞蛋,地皮菜還可以制成素餡蒸包子或者包餃子。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搟面皮、調(diào)餡料,有說有笑,其樂融融。那包進餃子和包子里的,不僅僅是地皮菜,更是滿滿的親情與溫暖。當熱氣騰騰的包子和餃子端上桌,一家人共享這頓美味佳肴時,幸福的味道便在房間里彌漫開來,經(jīng)久不散。
地皮菜,它不僅僅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更是饑荒年景中老百姓果腹的恩物。
清代王磐編纂的《野菜譜》一書中,收錄了一首名為《地踏菜》的民謠:“地踏菜,生雨中,晴日一照郊原空。莊前阿婆呼阿翁,相攜兒女去匆匆。須臾采得青滿籠,還家飽食忘歲兇。” 這首清新自然且富有鄉(xiāng)土氣息的歌謠,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一家老小采食地皮菜以度荒年的場景。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地皮菜宛如黑暗中的一絲曙光,拯救了無數(shù)在饑餓邊緣掙扎的生命,它以自己卑微的身軀,承載起了人們對生活的希望。
如今,時光流轉(zhuǎn),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餐桌上的美食琳瑯滿目,但地皮菜在我心中的地位,卻從未被取代。每次在菜市場或者餐桌上看到地皮菜,兒時那些與地皮菜有關(guān)的美好回憶,便會如潮水般涌上心頭,讓我瞬間沉浸在那充滿歡樂與溫情的童年時光里。
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社會,人們在追求物質(zhì)享受的同時,往往忽略了生活中那些最本真、最質(zhì)樸的美好。而地皮菜,就像是一位來自過去的使者,提醒著我們不要忘記自己的根,不要忘記曾經(jīng)那些簡單而純粹的快樂。它讓我明白,生活中的幸福,有時候并不需要華麗的裝飾和昂貴的代價,一頓充滿回憶的家常便飯,便能讓人心生滿足,倍感溫暖。
地皮菜,它雖沒有嬌艷的花朵那般引人注目,也沒有珍饈美饌那般聲名遠揚,但它卻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詮釋著生命的堅韌與頑強。它生于微末,卻能在雨后的世界里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彩;它歷經(jīng)風雨,卻始終保持著那份質(zhì)樸與純真。正如我們每個人的生命,無論平凡還是渺小,都有著屬于自己的價值和意義,都能在歲月的長河中,留下屬于自己的獨特印記。
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里,讓我們心懷對生活的熱愛與感恩,珍惜每一個與家人相伴的溫馨時刻,珍視那些如同地皮菜一般,看似平凡卻蘊含著無限力量的美好事物。因為,正是這些微不足道的點滴,構(gòu)成了我們豐富多彩的人生,編織出了我們心中最溫暖、最難忘的鄉(xiāng)愁畫卷。
作者簡介
趙雅靜,80后中學語文教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作品散見于各大公眾號和各類文學期刊。圍爐煮茶,詩書溫暖時光,文學記錄流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