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Kim Youngjun
刷到一個有趣帖子。
有人提問:
為什么大連很多人平時不上班,還有錢花?
就有本地大V回答了,可能有這么三類人:
一是,old money,家底厚,畢竟大連很早以前富過。
二是,爹媽慣孩子,孩子不上班,窮窮也能過。
三是,很常見的:
爹媽工作好,退休金高。
很多父母輩都是在體制內上班,兩口子退休金加起來少說也是1.5萬到2萬… 即便孩子不上班,父母一個月給他兩三千零花錢,也夠他活了。 只要不揮霍,去山姆買買東西,下下館子,沒事去日本玩一下,完全不影響生活質量。 來源@大連老濕王博文
哈哈哈,作為一個東北人,狠狠認可了。
有一個妹子回復:
“我是大連姑娘,我爸退休金的三分之一,都夠我在成都活得很好了”
在家靠父母,出門啃父母
其實,不止大連,這也是許多城市的未來。
一
目前退休人士中,有的人每月能拿1-2萬,也有人每月只有1-2千。
差異甚大。
除了工資水準、年限、地域等原因。
有一個無法忽視的歷史因素,叫做:
「視同繳費年限」。
我之前統計了20位近期退休人士的社保賬單。
有一位寧波大叔的退休金,還引發了讀者好奇。
寧波大叔自己繳費很少, 個人賬戶余額10萬塊不到 。
但每個月的退休金,高達6200多。
交最少的錢,撬起了最高的退休待遇。
花小錢,辦大事。
見藍框處:
讀者覺得——越越,是不是你表格做錯了。
為什么他可以領這么高的退休金?
OK,我放一下他的退休金賬單。
個中緣由,一看便知。
他的視同繳費年限,長達14年3個月:
小紅書id@笑談一紙風華
也就是說,寧波這位大叔有14年多的時間,自己沒有交錢。
但視同交了錢。
由此退休金待遇不會低。
二
為啥有這現象?
我們國家現在的退休金體系,還不長久,是90年代初才開始陸續建立的。
不斷升級、打補丁。
在制度不完善之前,就已經參加工作的國企、集體企業職工;
或者一定時間內,機關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
即使他沒有交過錢,也會視同繳過了。
所以就形成了:
「視同繳費年限」
如果爹媽工齡長、有視同繳費,退休金待遇普遍不會太差。
娃更有機會啃爹、啃媽。
但,那個時代的農民、或者大量在私企靈活打工的人——
可能就沒這么好的運氣了。
忙活了很多年,但不能當作繳了退休金。
退休金清湯寡水。
體制內、體制外,對比很懸殊。
我們東北人心心念念的編制、單位情節,可能也根源于這兒吧~
當然了。
“視同繳費年限”,慢慢已成為了老黃歷。
和我們這一代80后、90后,基本沒啥關系了。
我們這一代開始工作時,普通人社保意識更明顯。
企業也更有紀律地連續繳養老金。
有沒有視同繳費年限,已經不那么重要了。畢竟,自己也一直在繳。
。。。
但也有例外。
很多城市依舊是社保“法外之地”。
之前很多廣東朋友就吐槽:企業不給交社保。
會說:“不如把錢直接發給員工,這樣賺更多。”
從短期來看,或許是這樣。
但隨著年齡漸長,慢慢四十歲、五十來歲,會發現:這會極大影響自己的繳費年數。
損害自己退休金水平。
所以這就變成了另外一個思考:
你是否愿意,現在苦一苦自己,延遲滿足。
讓自己未來的娃,更有機會啃爹,啃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