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恭喜中山大學嶺南學院郭凱明教授在我國社科領域的最重要期刊之一《中國社會科學》發表學術論文!郭老師的研究集中在結構轉型、經濟增長、人口發展與中國宏觀經濟等方面,講授宏觀經濟學、高級宏觀經濟學、經濟增長與轉型等課程。宏觀經濟結構轉型的發展動因與經濟影響已成為宏觀經濟學領域的重大問題,近年來相關研究發展較快,逐步形成了體系完備、范式獨特的經濟結構轉型理論,并廣泛應用于經濟結構轉型和經濟發展的定量研究。郭老師已出版教材《宏觀經濟結構轉型:理論與中國應用》和《宏觀經濟學與中國政策》,歡迎讀者關注。
摘要:客觀認識中國生產網絡變遷特征,有助于準確把握產業結構轉型的經濟動因。在生產網絡變遷內生于技術進步的視角下,全面評估1995—2022年技術進步對中國產業結構轉型的影響。研究發現:第二產業中性技術進步顯著推動了產業結構轉型和生產網絡變遷;第二產業中性技術進步和第三產業資本偏向型技術進步的影響,分別主要源于高技術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貢獻;通過加快要素結構轉變,產業中性技術進步對沖了資本偏向型技術進步的影響,使勞動收入份額發生U型轉變;第二產業資本偏向型技術進步或將成為今后推動產業結構轉型的主導因素。當前,推動中國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應著力發揮生產網絡傳播效應,提高人力資源供需匹配程度,充分釋放創新活力與人才紅利。
關鍵詞:產業結構轉型 技術進步 生產網絡 有偏技術 勞動收入份額
作者郭凱明,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廣州51027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2025年第4期P97—P118
責任編輯:張天悅
引言
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是中國經濟轉型與改革發展的典型特征之一,也將在新發展階段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內在動力與基本支撐,準確把握其經濟動因和演化趨勢具有重要意義。根據經濟學主流理論,技術進步是推動產業結構轉型的根本性因素,其核心經濟機制是技術進步及其推動的要素結構變化在供給側通過改變價格推動了產業替代,在需求側通過提高收入拉動了消費轉型。這對解釋中國產業結構轉型具有借鑒意義,但卻忽略了生產網絡變遷對于全面準確評估技術進步作用的重要影響,將其直接應用于經歷著生產網絡變遷的中國經濟存在一定局限性。
生產網絡是指經濟生產和需求的投入產出關聯,包括產業、行業、企業或產品之間的投入產出關聯,要素與產出之間的關聯,產出和需求之間的關聯等。生產網絡變遷是指在不同產業、行業、企業或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增加值和中間品的相對比重及其內部結構呈現趨勢性變化。表1總結了中國生產網絡變遷的特征事實。可以看到,1995—2022年中國三次產業產出中增加值和中間品的相對比重并不是穩定的。其中,第一、第二產業產出中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別從61.67%和29.25%下降至58.33%和23.69%,降幅分別達3.34個和5.5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也有所下降。而每個產業的中間品或增加值的內部結構,表現出一定程度的轉型過程。來自第二產業的產出在第一產業中間品投入中所占比重提高了7.59個百分點,在第三產業降低了15.99個百分點。而在第二和第三產業中間品投入中,來自第三產業的產出所占比重分別提高了4.33個和18.21個百分點,來自第一產業的產出所占比重則有所降低;增加值中勞動投入所占比重在三次產業均呈U型轉變趨勢,整個時期看分別變化了8.16個、-7.72個和-0.10個百分點。
中國生產網絡變遷過程對把握其產業結構轉型中的技術進步作用具有重要影響。一方面,產業內部增加值所占比重和中間品內部結構變化,意味著在研究產業結構轉型時,使用不考慮生產網絡的宏觀動態一般均衡框架可能是有偏誤的。多數文獻只關注增加值生產函數,其前提是生產網絡結構保持穩定,即使技術進步等因素通過生產網絡影響到產業結構轉型,也無須專門模型化生產網絡。但在生產網絡發生變遷時,這些因素也可能會顯著作用于生產網絡,進而通過這一渠道影響產業結構轉型。此時,生產網絡變遷就有必要被納入進行分析。另一方面,產業增加值內部結構的顯著變化,意味著在研究產業技術進步的作用時,使用不考慮要素偏向型技術進步的宏觀動態一般均衡框架也可能是有偏誤的。多數文獻使用常替代彈性為1的生產函數刻畫產業技術,其前提是增加值中資本和勞動投入所占比重保持穩定,只考慮中性技術進步就可以較好納入產業生產率和要素分配特征。但在這些比重發生變化時,有偏技術進步可能較快,也會對產業結構轉型和生產網絡變遷產生重要影響。因此,研究技術進步作用有必要與中性技術進步區別對待、全面分析。基于這些考慮,可以構建一個內生產業結構轉型和生產網絡變遷的宏觀動態一般均衡框架,系統研究產業中性技術進步和要素偏向型技術進步對產業結構轉型的影響。
從里昂惕夫、庫茲涅茨等經濟學家起,產業結構轉型和生產網絡就成為發展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和產業經濟學的重要研究對象,而近十余年相關領域研究快速發展,逐步形成了體系完備且范式獨特的研究框架。在產業結構轉型領域,現有文獻提出價格效應和收入效應是推動產業結構轉型的兩大理論機制,但促成相對價格變化或收入增長的歸根結底還是技術進步和要素稟賦變化,而后者也部分受技術進步影響,因此技術進步是推動產業結構轉型的根本性因素。其中一些文獻分別從消費結構、國際貿易和投資結構等視角,拓展了技術進步的作用機制,另一些文獻則直接關注有偏技術進步的影響,但均沒有直接考察生產網絡的影響。不少研究指出,在評估技術進步通過產業結構轉型影響經濟增長和發展績效時,生產網絡的部分結構變化或國家異質性具有重要中介作用。但現有研究沒有直接關注生產網絡的全面變遷過程,更沒有專門研究中性技術進步特別是要素偏向型技術進步的作用。在生產網絡領域,現有文獻認為,生產網絡結構在宏觀層面的生產率波動、經濟增長和發展績效中發揮了重要中介作用。其中一些文獻特別關注生產網絡的內生形成過程,分別提出聯系成本、搜尋匹配和技術選擇是決定企業間是否建立投入產出關聯的決定性機制,但沒有直接關注內生生產網絡對產業結構轉型的影響。此外,一些文獻在其模型框架中允許生產網絡的部分結構變化,也可以使其隨技術進步而變化,但并未專門關注生產網絡變遷對產業結構轉型的影響。
現有文獻在研究技術進步對產業結構轉型的影響時,還沒有系統探究生產網絡變遷的中介作用;在研究技術進步通過生產網絡傳播機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時,也沒有全面考察其對產業結構轉型的影響。基于中國生產網絡顯著變遷的特征事實,在生產網絡變遷內生于技術進步的新視角下,全面研究中性和有偏技術進步對產業結構轉型的影響,有助于拓展關于產業結構轉型的經濟動因的理論解釋。而把握產業結構轉型和生產網絡變遷兩大經濟結構轉型的系統關系,評估其對生產效率和收入分配的重要影響,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理論框架
二、基準模型模擬
三、反事實模擬
四、拓展討論
結語
從生產網絡變遷的視角出發,構建內生產業結構轉型和生產網絡變遷的動態一般均衡模型,可以在宏觀層面更為全面地考察技術進步對產業結構轉型的影響。從理論機制看,技術進步既會通過收入效應影響消費結構的渠道拉動產業結構轉型,也會通過價格效應影響各類投入結構的渠道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后者表現為技術進步改變了產業生產成本和增加值價格,進而通過生產網絡影響產出價格,促使產業產出在消費、投資和中間投入中相互替代。產業結構轉型的技術進步作用既推動了生產網絡變遷,又受生產網絡變遷反向影響。從中國實踐看,(1)1995—2022年要素偏向型技術進步和中性技術進步對中國產業結構轉型與生產網絡變遷均有著重要作用,后者的影響總體強于前者;第二產業中性技術進步的影響最為顯著,第二和第三產業資本偏向型技術進步也有較大影響。(2)第二產業中性技術進步作用和第三產業資本偏向型技術進步作用,分別主要源于高技術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貢獻。(3)第二和第三產業資本偏向型技術進步降低了勞動收入份額,三次產業中性技術進步則表現為提升作用,由于后者對沖了前者的影響,中國勞動收入份額發生了U型轉變。2012年后資本偏向型技術進步對產業結構轉型的影響持續增強,中性技術進步的影響有所減弱。(4)如果到2035年技術進步保持之前10年的平均趨勢,第二產業資本偏向型技術進步或將成為推動產業結構轉型的主導因素。(5)在生產網絡不發生變遷或不考慮生產網絡的研究框架中,定量結果會出現明顯變化,說明準確把握技術進步作用需重視生產網絡變遷的經濟機制。
上述研究結論可得到如下政策啟示。一方面,技術進步對中國產業結構轉型的推動作用受生產網絡變遷影響,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數字技術、綠色技術正在成為推動產業結構轉型的關鍵動力。因此,著力發揮生產網絡傳播效應以充分釋放技術紅利,需要進一步增強新興技術的通用屬性、降低產業協同轉型成本。一是提高基礎研究經費支出比重,支持各類企業在通用人工智能、綠色低碳等方面的技術研發投入;二是大力推動數字基礎設施和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重點領域通用設備更新和能源結構轉型;三是加大針對高技術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中關鍵節點行業的定向政策支持,積極引導中小企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中高端延伸,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以及中國生產網絡向縱深發展。
另一方面,中國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密切聯系、相互作用,隨著技術進步持續推動生產網絡變遷和產業結構轉型,就業形勢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并可能導致轉型速度放緩。因此,著力提高人力資源供需匹配程度以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需要優化勞動力供給結構和空間布局,提高勞動力市場配置效率。一是注重拓寬人才培養途徑,進一步壯大包括大批專業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和高水平工程師在內的人才隊伍,培養多層次多樣化人才;二是圍繞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著力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聚焦先進制造、服務消費、民生保障等重點領域,加力就業崗位挖潛擴容,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三是構建與現代化產業體系相適配的勞動力市場機制,促進勞動力要素在城鄉、區域、產業間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盤活人才資源,促進人才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
〔本文注釋內容略〕
相關圖書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