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以為,人生遇到低谷,是因為外部環境不順。
但其實很多時候,真正讓人掉進情緒黑洞的,不是事沒做成,而是:你在狀態最差的時候,還在狠狠為難自己。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苦難并不值得被歌頌。但在我們日常的語境之下,戀痛(Algolagnia)的心理機制仿佛刻在了我們的DNA里。
第一個原因,我們身處在一個壓抑成性的文化里,自小就會被教導要聽話懂事,孝順長輩。所以當我們無法對外釋放攻擊性(比如對老板、父母、工作環境等)的時候,就會習慣性的自我懲罰。
第二個成因,通過愛—痛的早期鏈接,我們潛意識里把“痛苦”和“被關注”關聯起來,所以我們長大以后,世界里總有一個假想敵和一個裁判,只有努力的擊敗對方,我們才能贏得比賽。
這種心理機制的背景下,我們身上有兩種思維慣性,最容易把人拖進內耗的泥潭:
01 是總和別人比較的習慣
社交平臺時代,我們幾乎隨時都暴露在“他人的進度條”里。
誰升職了、誰戀愛了、誰買房了、誰三十歲前環游世界了……仿佛每一個別人的“動態”,都是自己“落后”的證據。
可是你忘了,別人的人生節奏,從來不是你的時間表。他們的選擇、軌跡、資源、出發點,可能跟你完全不同。你拿著別人的參照系來衡量自己,只會越來越迷失。
社會學家埃利亞斯曾說,現代人的焦慮,來自“他人的眼光內化為自我要求”。當比較成為一種默認反應,我們便不知不覺,把自己變成了別人的“延遲版本”。
02 是責怪自己的內耗感
人不順的時候,最容易啟動一個劇本叫“自責式自救”。
我們誤以為,只要不斷給自己施壓、批評、反省,就能重新站起來。可現實是,你越責怪自己,恢復得越慢。
你說服自己“不能停”、“要振作”,但內心深處,卻是越來越重的無力感。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次級創傷”——并不是事件本身造成最大傷害,而是我們對自己的“反應”,把傷口撕裂得更大。
在過得不順的時候,你最需要的,其實并不是鞭策,而是理解。
真正讓人撐過去的,從不是“狠一點”,而是那一句:“沒關系,先慢一點也沒關系。”
我曾經也在狀態極差的日子里,把所有失敗都歸咎于自己不夠努力。直到我開始練習——
先放下比較,專注眼下能做的一小步; 先停止責怪,允許自己今天只是“存在”就很好。
后來才發現,那些“停頓期”,并不是浪費。而是你生命的某部分在悄悄重建,像積蓄水流的井,不見波瀾,但一點點蓄滿。
所以你問,感到不順的時候該怎么辦?
也許答案是: 把“別人怎么那么優秀、那么有錢、那么好看”放下; 把“我怎么這么失敗、這么窮、這么普通”放下。
別急著成為某種“更好版本的自己”,先允許現在的你喘口氣、歇一會兒。
給自己松一口氣,人生才有下一口氣。
這口氣松下去了,空間就有了,能量才有地方回來。
愿你在人生的不順里,學會善待那個,正在努力活著的自己。?
來源 | 停電時間Power Outage
(ID:Tingdianshijian)
作者 | 無敵咸寶 ; 編輯 | 呼呼大睡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