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一下自己在帶孩子引導的過程中,我從來不做很細的事情,比如陪寫作業、教每個題的具體方法,或者長時間去盯著孩子之類。
首先我自己也是個普通人,既非科學家又非教育家,連專業人士都算不上,我也不是一線老師。
就拿解體思路一件事來舉例,可能我教的解題方式都不一定能啟發他,也有可能是非常狹隘的,或者教了些皮毛。
所以,我只在幾個起始和中間階段做過引導。不過這是個人案例,僅供大家參考。
比如第一步:
我會建議他在某個學科和學問開始時,去全盤了解“學科歷史”。
知道你即將面對和踏進怎樣一片森林和宇宙。對這個領域有個廣義和動態的認知,而不是認為比如數學就是“數字”,舉例而已。
轉載自bili bili亞歷山大--圖書館
在學科歷史梳理的過程中,一定會有重大發展節點、重要人物的故事等,這些人物和事物會給人帶來不同時空和格局上的認知打開。每一個能在學科是史留名的人都不會是等閑之輩,這些人推動參與了這個領域的發展。這樣的歷史是鮮活而生動的。甚至比如會看到大數學家希爾伯特小時候是“慢慢學”,學透每一個東西。數學家閔可夫斯基則是從小展現出“快”的天賦。我們能從中知道連頂級天才之間成長差異都那么大,何況我們的孩子,更加可以接受他們的不同了。
再者,這些人發現真理的過程、瞬間,他們的好奇心、執著精神,每一個點都是對孩子最好的激勵和啟發,他們的思路和經歷也是對這些知識本身最好的解釋。比如牛頓發明微積分是為了處理連續變化的物理量,如瞬時速度、加速度和引力場中的累積效應。這使他能夠將引力與運動方程結合,精確描述兩體系統的動力學行為。
再比如孩子如果看到“集合”這個概念,可以去了解集合概念的起源一直到康托爾創立現代集合論等等。
以上過程,就是屬于會不自覺追溯到本源。知道起源、發展、當時的應用、后面的進化等等。比我們直接面對知識背誦,拿來用于做題是完全不同的級別和深度廣度。
既可以掌握學科原理與方法論意識的變遷,也可以幫助你找到最頂尖的那批大家,找到他們留下的畢生思想之光。
在我們沒有鑒別能力之前,相信正規軍。學科史上留名的基本是大牛正規軍。
鼓勵他用很長的時間來夯實基礎。
比如我建議孩子用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時間去做這件事。
大家愿意用多久,可以根據個人實際情況,但是用3個月、1年去夯實整個學科基礎,我感覺是不可能的。也不在我們的討論范圍。
由于每個學科的基礎概念與基礎原理,需要大量的時間來堆砌,一定需要時間去消化和推進。對學科的深入理解,必須要掌握基本概念,這些概念是學科知識結構的基石。
我們在進入一個新領域,接觸一個新內容時,如果期待有一個人、一本書,能教人從0到1甚至到100,這個就好比一個背了幾句哲學的人非要去寫出《存在和意識》的大作,只能說膽子大都可以想。
第三步:
一步步推理,梳理掉具體內容的所有可能和角落。
具備基礎知識后,對基礎知識的應用,需要拓展邏輯推理能力。
而邏輯推理能力的發展,你要自己轉變角度,從發問慢慢開始提問。多問為什么?多問自己下一步應該怎么走?多問如果我是物理學家,我會怎么想?如果我現在是一個物理入門者,我可能會犯哪些錯?等等。
第四步:
告訴孩子,畏難是人性,不需要難為情。
敢于去面對難是對自己的一個突破,哪怕最后失敗了,也不要緊,比如一個難的東西,我走向了它0.1米,總比往后退強太多了。
學習就是要學不懂的沒見過的,懂的不需要再學啊,所以不用擔心學到很多不懂的。
遇到不懂的,尋求幫助,或者上網看前人如何解決,也可以找身邊所有可以問的人來咨詢,也可以尋求AI的幫助等等。
突破一個難的內容,哪怕花很久,也是值得的,它比我們總是埋頭在熟悉的地方做一百遍會更有價值。
第五步:
在一個具體領域內培養一點創造性思維。
當真的到了一定基礎和境界,再天天埋頭只是讀書,就很難再突破了。這個時候要努力在學科內進行創新,以發現新的規律、聯系、甚至敢于提出新的方法、疑問。
最后一步:
學科跨界、知識編織、不斷更新自己的庫存。
學科最終一定會漫出邊界,孩子會從物理延展到化學,從生物延展到地理,從語言延展到哲學等等,哪怕只專攻某個具體內容,也可以做出拓展。此外也要關注學科的發展和新內容。
舉例,比如我擅長某門語言,我是否可以去拓展語言學相關,我甚至會去了解不同語言之間的關聯和特色,不同語言背后代表的文化等。甚至可以逐步關聯到哲學、腦機接口如何解決未來的語言板塊下載問題。
任何一個知識和學科,都可以去實現跨界、編織,來更新自己的庫存。
舉個具體而現實的例子。我孩子從小對英文不感興趣,我們在如此重視英文的環境中,也沒有去督促或者推動他必須快點學,這個過程也許有7.8年,后來他自己突然喜歡上了研究語言體系,然后他選擇了學習芬蘭語,在學芬蘭語的過程中,他開始對語言學、語言背后的規律、未來人類語言是否會消失等等內容產生了強烈興趣,他自己慢慢通過串聯又開始回到了鉆研“外語”上,如果當初我們強迫他進行英文學習,也許就不會有后面“兜兜轉轉”的故事了。
然而所有這些步驟之前,我希望孩子能保留初心:這些學習是為了求知,暫時不是為了考試和選拔。那是未來可以用技巧和時間和訓練的。
總結下來幾個點:出發點:真的求知——然后搞清楚來龍去脈——搞清楚是什么——弄清楚怎么應用——再問為什么——最后把自己當作這個知識的參與者,去關注它的發展,去想象自己身臨其中的作用。
這是直播干貨總結的第三篇。拿云媽媽的這篇分享,我覺得是需要多讀幾遍,然后在生活中慢慢實踐,才能真正get到核心觀點的。同事Emily排版后發給我,因為她家有個一年級的小朋友,我就問她能執行嗎?
因為Emily要排版,所以肯定是看了很多遍文章的,加上之前全程看了拿云媽媽的直播,已經邊理解和邊執行了。雖然她坦言不可能都做到,但是我們依舊覺得,哪怕只能做到一點點,哪怕只是種下一顆思考的種子,對孩子的作用應該都是更好的。
之前我看過一個清華畢業生的采訪視頻,說是在清華被學霸碾壓,后來才懂得學習的底層邏輯。其實追本溯源,跟我們今天文章中提到的觀點是不謀而合的。
可能我們都會有這樣的誤區,孩子做題又快又對,我們會夸獎孩子。但是,可能很少會有人告訴我們,去引導孩子,從簡單的原理去一步一步理解這個東西是更重要的事情。也許耗時費力,但是這樣去了解學科歷史,夯實基礎的做法,卻是在鋪墊孩子的底層學習能力。
拿云媽媽的教育觀不是那么普世,但是我所認可的,她所做的白澤,也是貫徹了她的這些想法。哪怕只是科普啟蒙,很多通識書里,只是簡單科普3000種樹的名字。孩子能記住名字固然很好,但是這些名字只是人類賦予它們的“名字”,是人類“后天取名”的,并不是大自然的本質知識。
白澤的動畫片里,卻是教孩子認知:樹、森林、種類、分布地區、不同樹的區別、特別的樹舉例、甚至延展到環境科學、地質科普、大氣科學等等,這才是科學求知的正確路徑,也是我們想引導孩子去思考理解的方向。在做好底層邏輯的初始階段,也許可以看下白澤的科普怎么來梳理()。
昨天我在微博上說,:“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越來越發現,我對自己的規劃和對孩子的期待,都是典型的長期主義。 ”
這是我的真實感受,也是身體力行的這樣在做。我們教育應該努力的方向,不是說僅限于日常學習的一題一字的答案,更重要的是通過第一性原理去拆解問題,去思考問題。很多時候,慢一點,也許會暫時“落后”,但是心里的路清晰,腳下的路堅定,時間會給我們很多驚喜。
Read More
育兒干貨I好物分享I誠意滿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