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又上熱搜了。這次不是因為和老公周一圍的相處模式,而是她在綜藝里那套“姐姐要像媽媽一樣照顧弟弟”的理論,直接把網(wǎng)友炸成了兩派。
有人罵她“把母職轉(zhuǎn)嫁給幼女”,有人覺得“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培養(yǎng)責任感沒錯”。
可當她把雞腿優(yōu)先塞給25歲男嘉賓,轉(zhuǎn)頭給20歲女嘉賓遞翅尖時,連向來毒舌的寧靜都忍不住問:“你是不是特別愛男孩?”
這場爭議,讓我想起朱丹自己曾說過的童年經(jīng)歷。她出生在農(nóng)村,父親早逝,母親再婚。或許正是這種成長環(huán)境,讓她對“責任感”有著近乎偏執(zhí)的追求。
但問題是,當大人把自我投射到孩子身上時,真的考慮過孩子的感受嗎?
1
6歲姐姐當“小媽媽”:是培養(yǎng)責任感,還是剝奪童年?
朱丹在節(jié)目里提到,她特意讓6歲的女兒和3歲兒子進混齡班,要求姐姐“喂飯、陪讀、安撫情緒”。
她形容女兒抱弟弟的樣子“像媽媽抱兒子”,滿臉寫著自豪。
可鏡頭一轉(zhuǎn),何猷君聽完直接身體后仰,滿臉問號,奚夢瑤也尷尬得不知該不該鼓掌。
發(fā)展心理學(xué)告訴我們,6歲孩子正處于“自我中心思維”向“去自我中心”過渡的關(guān)鍵期。
他們開始理解他人視角,但情緒調(diào)節(jié)和共情能力還在發(fā)育中。
讓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長期照顧更小的弟妹,就像讓剛學(xué)會走路的寶寶去跑馬拉松——看似在鍛煉,實則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年幼的姐姐,要長期照顧弟弟,她要擔心弟弟摔跤、餓肚子,甚至半夜驚醒檢查弟弟有沒有蓋好被子。
可她自己需要什么呢?難道她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照顧弟弟嗎?
朱丹提到的“混齡班”模式,本身是蒙特梭利教育的經(jīng)典設(shè)計,初衷是讓不同年齡孩子互相學(xué)習。
但問題在于,當老師把“照顧弟弟”變成KPI,當父母把“姐姐身份”等同于“第二監(jiān)護人”,這種教育就變味了。
真正的責任感培養(yǎng),應(yīng)該是讓孩子在幫助他人時獲得成就感,而不是被道德綁架著承擔超出能力的責任。
更諷刺的是,朱丹自己曾坦言,她從小在重組家庭長大,最渴望的就是“被看見”。
可如今,她卻把同樣的期待強加給女兒——讓6歲的孩子承擔起本該屬于成人的責任,這何嘗不是一種“情感綁架”?
2
如果說讓姐姐當“小媽媽”是顯性傷害,那朱丹在節(jié)目里分雞腿的操作,則是隱性性別偏見的完美范本。
面對25歲和28歲的男嘉賓,她理直氣壯地說“弟弟們要長身體”,轉(zhuǎn)頭給20歲女嘉賓遞翅尖。
更魔幻的是,當寧靜質(zhì)疑“你特別愛男孩吧”,她居然用“異性相吸”來圓場。
這場景像極了無數(shù)中國家庭的現(xiàn)狀:男孩吃雞腿,女孩喝湯;兒子要買房,女兒給幾床被子就好。
朱丹的“異性相吸”理論更讓人哭笑不得。按這個邏輯,父母是不是該因為“同性相斥”而疏遠同性子女?
父母對子女的愛本應(yīng)超越性別,當這種愛被套上性別濾鏡,傷害的不僅是被冷落的孩子,更是整個家庭的親密關(guān)系。
其實,朱丹的性別偏見早有端倪。她曾在另一檔節(jié)目里坦言,自己“更喜歡兒子”,因為“女兒要操心的事太多”。
這種言論,和她童年經(jīng)歷不無關(guān)系——在重男輕女的農(nóng)村環(huán)境中長大,她或許從未真正擺脫過“女兒是外人”的潛意識。
3
何猷君聽到朱丹的育兒經(jīng)時那個“身體后仰、滿臉問號”的表情包,堪稱當代年輕人的嘴替。
作為賭王之子,他本該是最熟悉傳統(tǒng)大家長制的人,卻對“姐姐帶弟弟”的安排如此抗拒,這本身就說明:時代真的變了。
年輕一代的父母們,正在掀起一場靜悄悄的育兒革命。
他們拒絕“長姐如母”的道德綁架,反對“兒子傳宗接代”的陳舊觀念,甚至開始重新定義“成功教育”——不是考多少分,而是孩子能否在平等尊重中成長為完整的自己。
老一輩覺得“大的帶小的天經(jīng)地義”,年輕人卻明白:每個孩子都該被當作獨立個體對待。
當6歲姐姐被迫扮演“小媽媽”,她失去的不僅是玩耍時間,更是探索自我、發(fā)展興趣的寶貴童年。
看到個好玩的實驗,讓父母和孩子分別給“家庭幸福”打分,結(jié)果父母平均分比孩子高出30%。這差距里藏著多少“為你好”的自我感動?
就像朱丹覺得“姐姐抱弟弟像媽媽”,卻沒看見小女孩可能正羨慕同學(xué)能牽著媽媽的手去游樂園。
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是把雞腿分給男孩或女孩,而是蹲下來問問孩子:“你想吃雞腿還是翅尖?”不是用“異性相吸”解釋偏愛,而是承認每個靈魂都值得被平等對待。
教育從來不是大人的獨角戲。我們養(yǎng)育的不是聽話的“小大人”,而是未來能平等對話的獨立靈魂。
下次想讓孩子“懂事”時,不妨先問問自己:這份“懂事”里,有多少是大人的面子,又有多少是孩子的真心?
畢竟,童年只有一次,別讓“為你好”變成孩子心里永遠的“為什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