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見證著悠久歷史、承載著鄉土情感,也在一代代非遺傳承人的守正創新中煥發新的生機、抽出新的枝丫。
山西孝義,皮影戲傳承人挖掘整理傳統劇目,在燈影交錯間演繹時光故事;浙江溫州,木活字印刷術傳承人推動技藝活態傳承,讓木活字更好融入現代生活;廣西三江,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傳承人使用榫卯結構建起鼓樓,為古樸侗寨留下歷史記憶……在廣袤大地,許許多多非遺傳承人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需求相結合,用老手藝抓住年輕人的心,有力促進非遺資源保護利用、傳承創新、弘揚傳播。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夕,本報記者走近3位非遺傳承人,記錄他們鉆研非遺技藝、傳承傳統文化、服務百姓生活的故事。
——編 者
侯建川與孩子們共同表演孝義皮影戲
山西孝義皮影戲傳承人侯建川
油燈伴紙窗
“土味道”演繹新劇目
油燈一盞,紙窗一方,音樂響起,幕后3位非遺傳承人手指翻飛、緊密配合,只見孫悟空上天入地,觀眾連連喝彩……晚上8點,山西太原一家餐廳內,孝義皮影戲經典劇目《收伏柳樹精》開演。
表演結束,64歲的孝義皮影戲傳承人侯建川甩了甩發酸的手腕,擦了擦額頭的汗珠說:“下鄉演出的時候,常常一口氣演兩個多小時。今天劇目短,還算輕松。”
傳統孝義皮影戲以麻紙糊窗作屏幕,憑借麻油燈亮影,影人全用牛皮雕刻,音樂唱腔是以小嗩吶為主的吹腔,所以又被稱為“孝義皮腔紙窗影戲”。后來,受外來戲種影響,孝義皮影戲漸漸丟失了最本土的藝術形式,到了上世紀90年代,能用古老皮腔表演完整劇目的老藝人寥寥無幾,孝義皮影戲班社“二義園”第七代傳人武海棠是其中之一。
為了能夠學習傳統孝義皮影戲,侯建川拜訪了武海棠。老人住在破敗的土窯洞里,見有人來,他從布滿灰塵的箱子中取出珍藏的皮影,對著窗戶表演了一段。“多年不演,有些跑調,但是那種‘土味道’讓我印象深刻。”侯建川回憶。之后,他便拜武海棠為師,立志將孝義皮影戲傳承下去。
“一個人單打獨斗肯定不行。”1996年,侯建川成立孝義市皮影木偶藝術研究會,請來老藝人、招收新學員、挖掘整理劇本、排練劇目,漸漸有了名氣。
近年來,山西文旅市場火熱,景區成為非遺表演的新舞臺。2010年起,侯建川與大同云岡石窟景區合作,孝義皮影戲有了固定演出場所。云岡石窟景區皮影木偶館內,原創皮影戲劇目《馬識善人》每天定點演出,讓游客更深入地了解云岡石窟的歷史。
最近幾年,侯建川把更多精力放在培養新人上,他受聘擔任多所院校的客座教授和指導老師,每周講3堂課。“想做的事情還有很多,總感覺時間不夠用。”侯建川說。
關于皮影戲,侯建川還有一個心愿,采訪結束,他拿出一本近300頁的孝義皮影戲知識讀本書稿,“這是我30多年的心血,希望有機會能夠出版,帶動更多人了解皮影戲。”
來源:人民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