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罕見“土地賬本”
一份名為《潁上縣2025年國有建設用地儲備計劃和供應計劃》的政府文件,意外揭開了皖北縣城的發展密碼。在這份編號“潁政辦(2025)6號”的通知中,702公頃新增土地儲備、430公頃供應計劃的背后,藏著這個“淮河流域中等城市”的突圍野心。
我們拆解這份土地賬本發現:交通用地占比竟達30%,高鐵新區住宅地塊密集掛牌,而資金壓力下“債券發行時間差”的罕見表述,更折射出地方發展的深層挑戰。當這些數據與《潁上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疊加,一個縣城向中等城市躍遷的路線圖清晰浮現。
NO.1|壹
基建狂魔:30%土地砸向交通動脈
翻開土地儲備計劃表,215公頃交通運輸用地的龐大體量令人震驚——這相當于302個標準足球場,占全年儲備總量的30.69%。這些土地將密集鋪設在城南新區和經濟開發區,包括相王路、南緯三路等16條道路建設。
更深層的戰略藏在獨立選址項目中:43公頃的S316穎東楊樓至黃橋段改建工程、22公頃的八里河高速連接線改擴建工程,以及18公頃的阜陽港南照作業區碼頭。當長三角產業轉移浪潮涌向皖北,潁上正用“鐵水公聯運”編織承接網絡。
國土空間規劃暴露了終極野心:“構建阜陽-合肥發展帶”,通過合周高速、商合杭高鐵、江淮運河三級航道,將潁上鍛造成“阜陽城市圈鏈接合肥都市圈的橋頭堡”。那些看似枯燥的交通地塊,實則是打開區域協同的鑰匙。
NO.2|貳
住宅暗戰:69公頃背后的空間博弈
與狂飆的基建相比,住宅用地顯得克制許多——全年供應僅69公頃。但地塊分布暗藏玄機:高鐵新區獨占5宗居住用地(最大180畝),經開區布局4宗,明月湖片區則拿下2宗臨湖地塊。
這種布局完美呼應了國土規劃中“適度提高高鐵片區開發強度”的指令。在高鐵站半徑2公里內,潁上規劃了樞紐型商業商務中心,周邊住宅容積率有望突破2.0。更精妙的是,城南新區住宅與中醫院、口袋公園地塊打包出讓,踐行了“15分鐘生活圈”的規劃理念。
當2025年計劃供應的27宗城區地塊中,有18宗需在二三季度完成出讓,資金調度將成為關鍵勝負手。
NO.3|叁
工業變局:光電產業園的豪賭
工業用地供應計劃中,單宗639畝的光電產業園地塊引發關注。這恰是潁上“雙核引領”戰略的核心落子——經濟開發區將重點培育電子信息、新能源產業,與長三角光電集群形成聯動。
配套政策早已鋪路:在化工園區劃定安全控制線,嚴禁商住項目靠近;對經開區存量工業用地實施“一地一策”處置方案。最具突破性的是,規劃允許“產業社區功能復合”,未來在廠區配建人才公寓將成為可能。
NO.4|肆
生態救贖:沉陷區里的濕地奇跡
最震撼的轉型發生在采煤沉陷區。在慎城鎮、魯口鎮,15.7公頃引江濟淮工程將修復沙潁河生態;垂崗鄉周邊23.8公頃的姜唐湖行洪區堤防加固工程,則試圖把災難現場變為水利屏障。
國土規劃揭曉了更大棋局:將八里河、焦崗湖等濕地納入“兩帶兩軸四湖多廊”生態格局,采煤沉陷區轉型的濕地公園,竟占縣域生態修復項目的31%。當別處還在討論工業用地占比時,潁上已把生態賬戶納入土地賬本。
第一房智庫觀點
潁上的土地賬本,實則是縣城向城市躍遷的典型樣本。
三條關鍵啟示值得關注:基建前置邏輯
30%交通用地占比遠超常規,暴露了皖北縣城“要致富先修路”的原始沖動,更是對合肥都市圈產業轉移的提前卡位。住宅精準投放
69公頃住宅看似保守,但高鐵新區連片開發、醫養地塊組合出讓的模式,本質是“用配套撬動土地溢價”的高級玩法。生態資本化
采煤沉陷區變身濕地公園的案例證明,生態修復正成為土地財政新變量——當修復工程本身就能申請專項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路徑從未如此清晰。
"重磅!阜南2025年土地供應計劃曝光!這些區域即將逆襲,買房投資必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