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們,你小時候有挨過爸媽的打嗎?
前幾天在小區遛娃,聽見一位媽媽沖著孩子吼:“你再亂跑,回家看我不揍你!”孩子立馬縮著脖子不敢動了。
我心里一顫:小時候被爸媽打怕了的孩子,是不是都這樣?
“棍棒底下出孝子”這話,我們這代人聽得耳朵起繭子。
但現在當媽媽了才發現,"棍棒底下出孝子" 這老話,真的不是育兒的一個好方式,我特別不喜歡這種暴力教育。
今天我們就聊聊,那些經常挨打的孩子,和幾乎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后差距有多大。
一. 自信心:一個敢闖,一個總怕“我不行”
前幾天去鄰居家,看見浩浩媽輔導作業又炸毛了:"這么簡單的題都不會,你腦子干啥去了?"
而浩浩縮在椅子上,眼淚吧嗒吧嗒掉,半天不敢吭聲。
當媽媽的,誰沒在輔導作業時冒過火?
但你有沒有發現,經常被吼的孩子,眼神里總是怯生生的。他們心里好像有個小聲音在說 "我不行"" 我做不好 ",時間長了,連自己都信了。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孩子的自卑感,很多時候就來自父母的否定。
我女兒的同學芊芊,爸媽從來都是 "你試試"" 錯了也沒關系 ",這丫頭說話做事都特別有底氣,上臺表演一點不怯場,為啥?因為她知道,爸媽永遠支持她。
說白了,孩子的自信,都是從父母嘴里“長”出來的。
二.情緒管理:一個脾氣大,一個脾氣溫和
我們小區有個孩子,總喜歡和小朋友搶玩具,一不合心意就抬手打人。后來才知道,他爸媽脾氣急,在家經常動手打人。
你看,孩子其實是跟著爸媽學的——原來發脾氣、動手能解決問題啊。
我朋友小悅就做得特別好。她家閨女發脾氣摔玩具,她蹲下來問:"你現在是不是很生氣?可以告訴媽媽為什么嗎?"
慢慢地,孩子學會了說 "我現在很生氣,因為……" 而不是摔東西、哭鬧。
你看,孩子的情緒管理,其實就是跟著爸媽學怎么處理問題。
你現在的脾氣,就是孩子未來的樣子。
三.人際關系:一個總被孤立,一個到哪都受歡迎
幼兒園門口,經常能看到有的孩子被孤立。為啥?老師說,有的孩子老是動手推人、說話帶刺。
一問家長,大多是家里經常用打罵教育。你想啊,孩子在家感受不到尊重,出門怎么會好好和小朋友相處呢?
反觀那些沒挨過打的孩子,就像我們樓上的圓圓,每次和小朋友玩,都會說 "我們一起玩好嗎"" 你覺得這樣行不行 "。
為啥?因為她在家被爸媽尊重對待,自然就學會了怎么尊重別人,這樣的孩子,誰不喜歡和她玩呢?
孩子怎么對待別人,都是跟父母學的。
四.學習能力:一個腦子發懵,一個越學越嗨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緊張的時候,腦子一片空白。孩子也是一樣啊!
如果經常被打罵,他們一學習就緊張害怕,腦子怎么能好好工作呢?
就像我同事小張說的,她小時候一看見爸爸拿衣架,就嚇得啥題都不會了,現在輔導自己孩子,堅決不吼不叫。
那怎么讓孩子學得好呢?其實很簡單,給他們一個輕松的環境。
孩子寫錯了題,我們可以說:"沒關系,我們看看哪里錯了,下次就會了。"
這樣孩子沒了恐懼,反而更愿意去嘗試、去學習。
說白了,安全感,才是孩子學習的起跑線。
五.親子關系:一個躲著走,一個啥都聊
孩子小時候怕我們,可能會暫時聽話,但你發現沒,有的孩子越大越不和爸媽說話。
為啥?因為小時候被打罵怕了,心里和爸媽有了隔閡,自然不想說話了。
就像有個粉絲朋友分享,她小時候對兒子很嚴格,一做錯事就打。現在兒子上初中了,啥事都不和她講。她很后悔地說,小時候打得多了,現在想親近都難。
再看看我表姐,從來不和孩子動手,閨女放學回來啥都和她聊,連小秘密都分享。
你看,這親子關系,不就是在一次次耐心溝通中建立起來的嗎?
所以,孩子對我們的信任,都是從“不挨打”開始的。
小書蟲媽媽育兒感悟:
真正的管教,從來不需要暴力。就像蒙臺梭利說的,我們對孩子做的每一件事,都會影響他們的一生。
我們多一點耐心,少一點打罵,孩子就能多一點自信、多一點溫暖,親子關系也會越來越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