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個讓人十分痛心的新聞:
一位高中生放學后失聯,最終找到時被發現已不幸離世。
孩子離世的具體原因目前尚未有通報,但在一份網傳的朋友圈內容中,卻寫滿了這個孩子對父母的控訴和絕望:
“媽媽,你不是要把我打死丟掉嗎?”
“媽媽,你恨我嗎?你是不是很想讓我死?”
“把我房間的鎖還回來,別監視我了。”
“我終于可以不用每夜都聽到詛咒和爭吵了……”
父母用“暴力”和“監視”管教孩子,孩子用生命做代價,回應父母對他的“懲罰”。
雖說玉不琢不成器,樹不修不成材。
但懲罰一旦過了度,變了味,就成了父母單方面的情緒泄憤,最終害子害己。
孩子做得不夠好,達不到自己的要求和期待,有些父母總覺得罵一頓、打一頓就好了。
如果只是為了立即制止孩子的某個錯誤行為,直接懲罰確實有用。
但如果打罵變成了父母習慣性的懲罰方式,就很可能引起心理學家簡·尼爾森曾說過的四種后果:
憤恨、報復、反叛、退縮。
教育,并不是拼誰的父母更狠心。
如果發現孩子挨打后出現前面的4種表現,父母一定要注意,因為很可能已經引發了“懲罰帶來的長期負面效果”:
作家李娟曾分享過自己小時候被打的經歷:
在四川上學時,李娟的班主任經常讓同學之間互打,來作為懲罰學生的方式。
被老師安排打李娟的人,是一個李娟之前很喜歡的同學,但自從被那個同學打過后,她一直對對方心存芥蒂。
后來她轉學去了新疆,又遇到了一個喜歡體罰學生的老師。
當時的她膽小聽話,從不惹事,但依然被老師打斷過兩根教鞭,甚至導致耳朵幾近失聰。
就連李娟的媽媽,也曾用酒瓶砸破過她的眉骨。
她說:
“別人都懷念童年和青春,但我卻一點兒也不想再經歷那種時光,因為我不想重歷那種無助的孤獨。”
長大后的李娟,就像很多小時候經歷過“暴力”長大的孩子一樣:
討厭社交,很難信任他人,甚至說“我永遠不要生小孩”“我化解不了自己內心的黑暗”。
心理學認為,身體的“受傷”激發出憤恨情緒,是一種心理邊界被侵犯后的應激反應。
說白了,當一個孩子在最孤獨、無助的年齡,被“暴力”對待時,會本能地產生恐懼和憤怒。
恐懼的是無法反抗“大人的權利”;
憤怒的是大人的“不公平對待”。
有壓迫,就會憤怒;
憤怒無法解決問題,就會選擇逃離。
孩子在“暴力教育”中感受到的是強迫和壓迫,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去對抗他們感受到的“不公平”。
孩子被打后的憤怒,說到底,是一種情緒受創的表現。
所以一旦孩子挨打后,經常說“憑什么”“不公平”“我討厭你”這些帶有強烈憤恨情緒的話語時,父母一定要先接住情緒,再處理問題:
1、別急著說教,也不要指責孩子的憤怒情緒;
2、給孩子的情緒一個緩沖時間;
3、引導孩子學會如何安全地發泄情緒。
知乎問題“為什么有些孩子長大后不愛父母”的回答中,看到一個網友發的帖子:
父母在他小時候離異,離婚后,媽媽遠走他鄉,一次都沒有來見過他。
最開始,他由爺爺奶奶照顧,爸爸出外打工,只有逢年過節才回家。
后來爺爺奶奶相繼生病去世后,爸爸只能回老家照顧他。
從那時起,爸爸每天白天上班,晚上喝酒。
每次喝得爛醉如泥時,就會一邊揍他,一邊罵他:
“你怎么不去死!”
“你個廢物,老子還得養著你!”
那時候的他雖然年齡小,脾氣卻很倔。
無論爸爸打得有多狠,都堅決不討饒。
直到爸爸打累了,睡著了,他才撕下一張紙,給自己寫下一句:
“你現在要忍耐!將來才能報復回去!”
后來,他長大了,他爸爸也老了,開始經常向他示好。
但他在拼命努力學習,考上高校后,直接去了國外定居,再也沒回過家。
不同于被打后產生憤怒情緒的孩子,有些孩子在挨打后,會產生報復心理。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是孩子潛意識中的一種“補償心理”:
用報復父母的方式,補償自己受到的傷害;
對大人的攻擊性行為進行模仿,希望父母也體驗到他當初所受到的傷害;
用一些故意激怒父母的行為,來確認自己依然被愛。
總之,孩子挨打后的報復表現,是他們產生的應激防御。
如果孩子挨打后,不發火,看似沒有情緒,但在默默積攢壓力。
出現一些報復心理時,這時候,父母一定要說這幾句話:
1、“爸爸/媽媽剛才情緒失控了,對不起,讓你受到傷害了是嗎?”
2、“爸爸/媽媽理解你為什么心里恨我。”
3、“之前是爸爸/媽媽錯了,你可以原諒我嗎?爸爸媽媽陪你……好嗎?”
沒有孩子想要故意“報復”父母,“報復”的本質,只是孩子對自己受到的傷害的控訴。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時刻?
你不讓孩子做某件事,說了很多遍,孩子還是不聽,你氣急了,沒忍住打了孩子。
結果孩子不但不聽話,反而變本加厲和你對著干。
這其實就是心理學家簡·尼爾森曾說過的懲罰會帶來的負面后果之一——
反叛。
《大宅門2》中白景琦的兒子,就是一個越打越叛逆的典型:
白景琦在兒子小的時候,對他的教育方式非打即罵。
他兒子長大后,不僅沒有像白景琦期待的那樣——
越打越成材,反而每天貪圖享樂、不思進取。
甚至在父親被抓走后,不僅不想著營救父親,振興門楣;
反而忙著倒賣父親的古玩字畫,好給自己斂財,甚至對父親的遭遇幸災樂禍。
《兒童教育心理學》中曾寫過:
兒童有著天然的自卑心理,而追求卓越感,是對這種心理的一種補償。
簡單說,當孩子挨打后出現“反叛”行為,其實是因為自尊心受挫后,產生的這兩種心理:
1、證明“他沒有被打垮”“他不會認輸”;
2、孩子想用另一種方式向父母證明自己才是對的。
所以說,孩子挨打后的反叛心理,是對父母教育方式不滿的表現。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父母最需要注意的是,千萬別被孩子的對抗行為激怒。
然后再用平等的態度,重新表達我們的需求。
并給孩子選擇權,而不是命令,比如說“你準備玩10分鐘再看書,還是先看書,然后多玩一會兒?”
當然,孩子是需要反復提醒的,父母有耐心,孩子才會一點點慢慢變好。
經常在網上看到一些長大后的“孩子”,對父母的控訴:
“小時候經常挨打,所以長大后的我,不配得感特別嚴重,總覺得自己特別差勁。”
“我小時候為了不挨打,什么事都不敢和爸媽說,這也導致我后來做了很多錯誤的人生選擇。”
美國兒童教育家海姆·吉諾特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懲罰不能阻止不良行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時變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飾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覺。
孩子遭受懲罰時,他會暗下決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誠實和負責。”
想起網上刷到的一個視頻:
一位媽媽說女兒發燒難受,所以一直哭鬧。
結果孩子爸爸聽得厭煩,直接上手扇了孩子幾巴掌。
雖然后來媽媽安撫了女兒很久,但女兒依舊縮起來忍著不敢哭,甚至害怕爸爸的出現。
孩子挨打后的退縮表現,是在用“消失”的方式避免再受傷害。
當孩子挨打后出現退縮行為,比如懷疑和質疑自己,認為下次要偷偷摸摸不能被發現。
其實是一種比憤恨、報復、反叛更嚴重的心理失衡。
因為前三種,表達的都是對父母的不滿;而“退縮”,卻是對自己的不滿。
這種對自己的不滿,很容易讓孩子喪失自我價值感,對父母出現不信任心理,把錯誤向自己歸因。
他們沒有說出的,是“我怕爸爸/媽媽”“我不重要,我不被愛,我不被接納”“我只有不被發現犯錯,才是好孩子”……
如果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第一時間是重新和孩子之間建立情感聯結。
要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剛才只是“情緒失控的大人”,但不是“不愛你的父母”。
只有足夠真誠、真實的道歉,才能讓出現這種心理的孩子,重新打開心門和父母走近。
等重新給足孩子安全感后,再和孩子耐心溝通,重新療愈孩子受到的傷害。
棍棒底下不一定能出孝子,但長期的棍棒教育,一定是在“廢”子。
不讓打罵教育,成了打著“為了孩子好”旗號的泄憤,才是為人父母最好的自律。
正如那句話所說:
“‘打’孩子的本意,應該讓孩子記住這個世界的規則,幫助孩子更好的社會化、融入集體,同時健康成長、學會尊重自己和他人。”
簡單粗暴的教育短期有用,但帶來的傷害,卻可能需要孩子用一生去治愈。
父母修好自己,盡可能和孩子平和耐心地溝通,才是教育最該有的樣子。
與諸位父母共勉!
作者 | 牧青野,教育從業者,家庭教育指導師,青少年學習指導師,已出版《第一性原理學習法》。
主播 | 安東尼,朝鮮冷面下藏著一顆韓國燒烤的心。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