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曾經如日中天的連環畫界,存在著一個“名著四絕”的說法。
它指代的是四位連環畫出身,用畫筆將四大名著詮釋得淋漓盡致的作者及對應版本的插圖。
它們分別是李少文畫的《西游記》、戴敦邦畫的《水滸傳》、劉旦宅畫的《紅樓夢》。
以及陳全勝所繪的《三國演義》。
“三顧茅廬”
01
只畫了一部《三國演義》
居然成了“獲獎專業戶”?
不論是之前還是現在,想畫且真的畫過“四大名著”的人不計其數。
但不論哪個時代,為國家級文學出版社繪制插圖,都絕非輕易可以得到的機會。
“諸葛亮舌戰群儒”
“煮酒論英雄”
1984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古典名著”系列。
這一版的《三國演義》插圖,便邀請了出身山東文登的畫家陳全勝繪制。
“吳國太佛寺看新郎”
當時的他沒有怎么學過工筆重彩畫,只是在接到約稿后倉促上馬,邊畫邊研究。
他從南北朝時期的線刻、漢代畫像石等大量文物中,捕捉那個時代的印記。
“周瑜反間計”
“過五關斬六將”
終于,他以自己并不熟悉的工筆重彩的方式,完成了這部《三國演藝》的插圖工作。
這一部,不但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版“古典名著”系列的第一部彩圖版本,同時也是歷史上第一套《三國演義》彩色插圖版本。
“白帝城托孤”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創作的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
講述的是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近百年間的群雄逐鹿。
小說以戰爭為主,以東漢末年眾家割據混戰為線索,描述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之間的政治與軍事斗爭。
“七擒孟獲”
因此,《三國演義》不但是一部對人物刻畫精彩的群像故事,還是一部集智謀、權謀、軍事、動作、外交等等的人類社會大觀。
創作難度可想而知。
“張飛喝斷長板橋”
陳全勝畫的《三國演藝》,可以說,觀賞性與可讀性皆強。
色彩搭配明快,線條圓潤卻不失遒勁。
人物與景物線條質感分明。
疏密有致、繁簡相間,整體極富裝飾性。
“鄧艾度陰平”
他刻畫人物或動物,也個個特征鮮明。
陳全勝版《三國演義》插圖,人物大多身形頎長清瘦,可戰馬卻個個“膀大腰圓”。
尤其在一些動作較大的地方,如刻畫打斗跑動等,他也通過對角色夸張的造型,配合情節制造出極具張力的構圖與視覺效果。
“火燒連營”
果不其然,陳全勝版《三國演義》出版后,全國的反響都十分熱烈。
絕大多數人在那個時代閱讀的《三國演義》,都是這個版本的圖書。
后來,該書成功斬獲“第三屆全國書裝藝術展”插圖一等獎。
大概是由于這一原因,1988年,中國郵電部郵票印制局向陳全勝發出邀約,希望他能繪制《三國演義》郵票。
憑借《三國演義》郵票第一組的設計,陳全勝拿下“最佳郵票設計一等獎”。
《三國演義》
這可謂是十載連壇無人知,一朝郵票天下聞。
在那之后的十余年,各種郵票設計的邀稿紛紛向陳全勝拋來。
《孫子兵法》
《聊齋志異》
1989年,他設計了《孔子誕辰2540年》紀念郵票;1990年,他設計了《三國演義》特種郵票第二組;1997年,他設計了《孫子兵法》郵票。
2001年,他設計了《聊齋志異》特種郵票,再獲全國最佳郵票獎。
這么一來二去的,陳全勝也就有了個遠近聞名的“郵票設計獲獎專業戶”稱號。
02
被公認的“全能畫家”
他拿獎拿到手軟
除了《三國演義》,陳全勝前半生繪畫生涯中的重要節點,還有不少。
《金瓶梅·潘金蓮雪夜弄琵琶》
而且陳全勝的“外號”也不少。
除了“郵票設計獲獎專業戶”的戲稱之外,還有一個聽起來與他名字十分匹配的稱號。
——即“全能畫家”。
《孔子世家的故事》
《三言二拍·富翁千金一笑》
實際上,陳全勝并不是科班出身,甚至沒有受過高等教育。
他曾說過自己少年時光,都是在連環畫攤的小凳上度過。
但他依然在繪畫領域碩果累累,代表作絕不止五部十部。
年輕時的陳全勝
1950年出生的陳全勝,14歲開始學習創作人物畫——他自述說那算是“形勢所需”。
哪怕是參軍以后,他創作的重點也始終在現代人物畫上。
值得一提的是,那時的陳全勝,已經可以陸續參加全國全軍美展了。
《警世通言·王嬌鸞百年長恨》
1972年,陳全勝開始創作水墨連環畫。
他最初創作的《獵戶人家》《小筏夫》,都曾被上海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后來機緣巧合之下,陳全勝畫的一套古裝人物連環畫《將相和》,在全國連環畫評比中獲獎,還在美術圈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那些年,找他約稿的出版社接二連三。
曾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銀獎的連環畫《辛棄疾》,也是在這個契機下創作出來的。
《辛棄疾》
1980年,30歲的陳全勝在畫壇上光芒四射,活躍非常。
熟悉連環畫時代的人都知道,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正是畫壇人才輩出的時代。油畫、國畫、版畫領域等許多人都聚攏于連環畫界。
而陳全勝當時不但闖出了名堂、打出了名聲,還在這個時代留下了非常濃墨重彩的一筆。
《警世通言·宿香亭張浩遇鶯鶯》
在從事美術創作的40年里,他獲全國美展及專業畫種展覽獎項十余次,獲國際專業獎兩次,獲省級專業獎十余次,是那時遠近文明的得獎“專業戶”。
《金瓶梅·李瓶姐墻頭密約》
《金瓶梅·李瓶兒何家托夢》
《金瓶梅·李瓶兒情感西門慶》
而在畫了《三國演義》后的第三年(1987年),陳全勝又創作了兩部重要的連環畫作品。
一部是《張竹坡批評第一奇書 <金瓶梅> 》的插圖。
“捉奸情鄆哥定計”
“西門慶暗算來旺兒”
《金瓶梅·春梅游舊家池館》
了解文學的人大概知道,《金瓶梅》有三個漢文版本系統,張評本便是其一。
這本書,不但是當時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個版本,還開創了《金瓶梅》評論新階段。
能為這樣的文學作品創作插圖,畫家的實力便可想而知了。
《金瓶梅·西門慶包占王六兒》
而剩下那一部,則是組畫《洛神賦》。
03
不墮于流俗
藝術是他對世界的表達
之所以將《洛神賦》單拎出來說,是因為這組畫不同于一般連環畫。
它是一組以掛歷形式創作的連環畫。
這要求它既要有連環畫的特性,又要兼具獨立的欣賞價值。
簡單來說就是,要耐看、耐品,雅俗共賞。
為達到這樣的標準,一組12幅畫的畫面,光是前期準備期便耗時近三個月。
他收集了大量那段歷史時期的壁畫與石刻資料,進行系統研究,大量臨摹,還專門去了曹子建的墓園進行考察。
而在創作過程中,陳全勝吸收化用了顧愷之“高古游絲描”及李公麟“行云流水描”等經典手法,去繪制人物衣擺。
這大大增加了畫中的人物衣裙的靈動感與質感,具備極強的形式美感。
用色上,陳全勝采用傳統對比色。
并且明顯能夠看出是借鑒過民間年畫、敦煌壁畫等經典色樣。
顏色絢麗、細膩而渾厚,仿佛青山綠水親自來敷色一般。
與許多連環畫家不同,陳全勝一向認為連環畫不是一個畫種,而是一種出版形式。
這也是他認為后來連環畫迅速沒落的主要原因。
而畫同一類畫久了,便容易沾染上此類畫種的習氣,此后不論創作什么類型的作品,都會隱隱透出這種氣息。
比如連環畫創作者,此后在畫國畫時,隱隱也會透出一種連環畫氣。
“它影響作品格調。我對這個弊端一直有著清醒的認識,力求不去沾染。”
陳全勝的畫,有一定程度的規整卻并不古板。既有古意,卻又有一絲現代主義常見的視覺沖擊力和美感。
這大概是他畫中裝飾性的來源。
《孔子世家的故事》
他認為,“中國畫是線條的藝術”。
因而在線條疏密繁簡的分布上,他十分講究而有章法。
這是他當年走上巔峰的原因,亦是畫作放到今日來依然魅力不減的原因。
《三國演義·空城計》
然而就在90年代末,陳全勝卻突然從畫壇消失。
直到2007年,才攜一卷卷明月清風的山水畫歸來。
至此,陳全勝的“全能”之處才算水落石出。
《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去各地山山水水寫生的陳全勝
他對山水畫的興趣,早在學習人物畫之前。
連前期畫連環畫時,也總是盡量以獨幅畫的規律要求自己,多看古山水畫,以求對氣韻的理解和實踐。
明明是個常年生活在豪放山東的北方人,他畫里卻有種南方畫宗特有的細膩濕潤。
這都歸結于他對終個人精神氣格的執著,與他“不墮于流俗”的創作鐵則。
為了更好地用筆,他大量練習書法作業。
他的山水畫,以及中期一些連環畫題詞,都是出自他自己之手。
“其實連環畫、插圖等只是藝術的‘用’而已,藝術素養、人品素養、生活的感受才是‘體’的本質。”
《洛神賦》
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也說:
“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并運。”
正如這話所說的一般。
陳全勝紙上筆下的藝術,本質大概正是一種對世界的感受與解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