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
阿德勒心理學中,一個經典的理論就是“課題分離”。
你的課題,別人的課題,這些是可以分開的;
你的課題是什么,你的主要任務是什么,你的目標和路徑是什么,這些都是你的事情。
本質上講,你的事情跟對方無關,你做了什么也跟對方無關;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第一責任人,有關的是關系里的互動。
比如說:
你的課題是“我愛你,所以我愿意為你付出,這是我樂意的,千金難買我愿意”。
關系里的互動是“無論你是否愛對方,但對方為你投入了很多,出于感激也好,別的心情也好,你給了對方反饋,這就是互動”。
可互動是有底線的。
對方給你花了1萬塊錢,你不愿意給他這么多反饋,你覺得自己能力不夠,或者為他付出這么多覺得虧,這就是你的互動底線。
但課題,是你為自己負責的。
當你明白這個邏輯,跟任何異性相處,曖昧和談情說愛,你都能建立自己的框架。
-01
你的課題:主動篩選愛情的能力
你每天混跡在垃圾堆里,你身邊都是垃圾,你如果不跳出去,那么你就只能在垃圾堆旁邊生活;
你生活在井里,拒絕跳出去,拒絕看看外面的世界,你的人生框架就是井口范圍這么大;
當你跳出去當下的圈子,去看更大的世界,接觸更多的人,了解更多的關系,你篩選的范圍就大了。
當你有了篩選的池子,在池子里,你的選擇權,你的主動權就更多。
如果你的池子里只有一條魚,或者你養一條魚都覺得費力氣,那你就不會有篩選愛的能力。
很多人都在說:
“成年人的愛,只篩選不改變”。
可你如果不具備篩選愛的能力,你又談何去選擇呢?
就算選擇了,可能被改變的也是你,而不是對方。
篩選,永遠是你進入曖昧關系的首要任務。
不要誰表現出對你好一點,給你釋放了一點愛意,你就走不動路了;
你的課題,永遠是對你負責,對你的眼光負責。
退一步講:
你跟你愛的人在一起和討好你,愛你的人在一起,狀態是不一樣的。
前者,哪怕你當舔狗,你付出很多,你也能得到自我滿足,也感到愉快;
后者,就算對方為你付出再多,你也覺得無所謂,不珍惜。
怎么篩選,決定了你后續的路徑和相處模式。
-02
內核強大且穩定的人,才不計較感情里的“得與失”
你很強大,你內核穩定,你本自具足,所以無論跟誰相處,你都愿意給出熱烈的愛。
哪怕不是對方,是另外一個人,只要能讓你產生感情,你都愿意全身心投入,這是你的內核。
你看回避型,自戀型,內斂型等等,即使他們遇到強烈的,讓自己產生沖動的愛,依然是扭扭捏捏,各種擰巴,不會坦坦蕩蕩付出。
而你愿意坦蕩,真誠,熱烈去愛,去付出,這就是你高價值,內核穩的表現。
站在你的角度:
TA失去了你,是他的損失,而不是你的損失;
你只不過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遇到了一個讓你“愛意閃爍”的人。
站在TA的角度:
TA遇到的,或許是這輩子的天花板,他如果不珍惜你,日后再也遇不到你這樣的人了。
你對TA好,是因為你本就是一個很好的人;
就算換了別人,你也一樣會對別人好;
而當你對他不好,主動抽離你們的關系,就說明他不值得你對他好了。
有些人在感情里擰巴,內耗,得失心很重,為什么?
因為TA一開始投入的東西,是連自己都舍不得付出的;
當感情結束,失去的不僅僅是愛,還有自己舍不得的成本。
比如:
發了工資,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買好看的衣服,舍不得買喜歡的紀念品,卻愿意為愛,為對方梭哈,這就是“舍棄自我的付出”。
不懂愛自己,不舍得愛自己,才會有強烈的得失心。
但如果你是一個內核穩,愛自己的人,你隨便溢出來的愛,就是給TA最大的反饋。
你無所謂是否得到反饋,是否有回報,因為這是你愿意的。
你的愛,你的價值,你的付出,應當是你發自內心愿意付出的;
而不是被誰逼著,被對方索取著。
你就是你,你依托自我的課題經營感情,才不會內耗。
話題:
在感情里,你容易精神內耗嗎?
作者何所歡:
專注兩性情感,婚姻家庭,性格成長,社交關系等分析,關注我,為你帶來更多知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