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的一天,北京懷柔融興村鎮銀行的利率表靜悄悄地刷新了數字。
三年期、五年期存款利率雙雙鎖定在1.20%,不僅低于自身一年期利率,更直接“倒貼”國有大行。
同期工、農、中、建等大行的三年期掛牌利率仍在1.25%至1.30%區間。
國有大行在5月20日打響新一輪存款降息“發令槍”后,一場迅疾而徹底的跟進潮席卷中小銀行陣地。
與以往不同的是,中小銀行的降息速度普遍慢于國有銀行,此次卻傳導速度更快,降幅更大,驚現“超車式”降息。
興寧珠江村鎮銀行在半個月內連續兩次下調利率,五年期定存跌至1.3%;湖北通城農商行同步將兩年期、三年期利率拉低至1.05%和1.25%。
全國已有超過10家農商行和村鎮銀行利率降至國有大行水平甚至更低,曾經賴以生存的0.5%-1%利率優勢,正在以驚人速度消失。
一、中小銀行的利率防線為何突然“崩塌”?
中小銀行正在改寫自己的生存法則,與以往降息周期不同,此輪利率調整呈現三大反常特征。
傳導速度前所未有。國有大行5月20日下調利率后,中小銀行未如以往猶豫觀望,而是火速跟進。
廣東、四川等地農商行集中調價,甚至出現“半月兩連降”的極端案例。
利率調整從大行傳導至基層村鎮銀行的時間,從歷史平均的1-2個月壓縮至兩周以內。
降幅力度超越大行。以五年期定存為例,國有大行從1.55%降至1.30%,降幅16.1%;而中小銀行普遍降幅超20%,部分村鎮銀行甚至達到29%。
這種“超車式”降息徹底顛覆了中小銀行依靠利率優勢獲取存款的傳統邏輯。
利率倒掛顛覆常識。北京懷柔融興村鎮銀行將二、三、五年期利率全部錨定在1.20%,一年期反而上浮至1.35%;廣東清新農商行三年期利率1.53%竟高于五年期的1.5%。
“存得越久,利息越少”的反邏輯定價,正在多地中小銀行蔓延。
華南某農商行管理層的坦言道破天機:“寧可少吸收存款,也要先盤活資金,嚴格控制成本。”
二、中小銀行為何甘愿“自斷臂膀”?
中小銀行集體放棄利率優勢的背后,是一場關乎生存的負債成本阻擊戰。
而驅動這一戰略轉向的力量,則來自三重壓力。
凈息差滑向“警戒深淵”。2025年一季度商業銀行整體凈息差僅1.43%,環比再降9個基點。
農商行板塊凈息差大幅收窄15個基點至1.58%,在各類銀行中降幅最大。
安永報告顯示,42家A股上市銀行2025年一季度凈利潤同比減少1.09%,營業收入下滑1.72%。
利率下調每延遲一天,息差傷口就多流血一天。
存款定期化加劇成本剛性。在利率下行周期,儲戶反而更傾向鎖定長期存款。
重慶銀行個人定期存款同比激增25.29%,中小銀行被迫為不斷膨脹的長期負債支付更高成本。
政策傳導的“雙面夾擊”。貸款利率受LPR引導持續下行,存款利率卻因定期化趨勢居高不下。
中小銀行資本充足率普遍低于大行,抗風險能力更弱,不得不通過更激進的存款降息換取喘息空間。
某農商行管理層算過一筆賬:每降低10個基點負債成本,就能為全行增加數百萬利潤空間,這已是生與死的差別。
三、轉型窗口正在關閉,誰能穿越周期?
利率“地板”仍在沉降。萬聯證券預測,2025年存款利率可能繼續下行20-30個基點,三年期定存或跌破1.5%。
面對不可逆的低利率洪流,中小銀行的轉型路徑逐漸清晰,負債端開啟“短久期+高周轉”策略。
中小銀行2025年一季度新增存款中,一年期及以下占比達68%,較國有大行高15個百分點。
通過抬高長期存款門檻,引導資金流向短期產品,降低負債久期錯配風險。
更前沿的玩家推出“存款+理財”組合,存入10萬元定存可獲贈1萬元理財額度,綜合收益拉升至2.8%。
既規避利率管制,又通過交叉銷售提升客戶黏性。
客群端實施精準化分層。對大額客戶提供定制利率,對普通客戶則引導轉向理財業務。
2025年一季度中小銀行理財收入同比增長22%,顯著高于國有大行的12%。
此外,用中間業務收入彌補息差損失,已成生存必修課,區域性銀行的優勢正在顯現。
當價格優勢消失,屬地化服務能力成為最后護城河。
2025年,全國已有184家小銀行消失在合并重組浪潮中,數量達去年同期的7倍。
存款利率的“超車式”降息蔓延至最偏遠的縣域,國內金融體系的靜默供給側改革已進入深水區。
沒有誰能在低利率浪潮中獨善其身,除了那些先學會在陸地上奔跑的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