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湖北黃石博仕肛腸醫院被曝“過度醫療患者手術率超90%”的事件,核心事實、深層問題及社會反思。
大家好,這里是天斗醫號患者權利保護組。我是北京的醫療糾紛律師宋中清。本期稿源:深度思考的R1模型。
一、事件核心事實
涉事主體
黃石博仕肛腸醫院(民營專科營利性醫院),成立于2015年,股東關聯全國多家肛腸醫院,年均手術量超1500臺。
違法行為與數據
90.4%病例存在過度醫療:2022年黃石市衛健委抽查125份病歷,113份存在過度醫療行為,包括:
對未達手術指征患者實施手術(如僅排便困難半個月的老年人);
為有手術禁忌癥患者強行手術;
術中擅自更換高價耗材或增加項目。
異常手術率:整體手術率超90%,遠超當地醫療機構40%的平均水平。
欺詐手段
虛假廣告引流:以“30元肛門鏡”等低價套餐吸引患者,實際消費達萬元級;
夸大病情施壓:醫生渲染疾病風險(如聲稱“內痔點位多需手術”)制造焦慮;
術中加價套路:手術時私自更換高價耗材,以“情況緊急”搪塞患者。
利益驅動機制
醫院設定創收指標,科室利潤與醫護收入直接掛鉤;
醫生自曝:“曾向老板反映過度治療,但考核指標壓得人喘不過氣”。
二、 處罰結果與法律困境
公益訴訟突破
2023年黃石市檢察院以消費欺詐提起全國首例過度醫療民事公益訴訟,判處醫院支付3倍懲罰性賠償金53萬元(涉案金額17萬余元)。
2025年5月底賠償金已支付完畢。
行政處罰局限性
2020-2022年該院因違規收費被罰4次,單次最高僅罰5萬元(“幾臺手術即可賺回”);
2023年曾被責令停業6個月,但未根治亂象。
三、暴露的系統性漏洞
違法成本過低
現行法律未明確過度醫療處罰細則,行政執法上限僅5萬元,缺乏震懾力;
過度醫療隱蔽性強,患者難察覺、難舉證,需依賴專業機構鑒定。
監管協作失效
衛健、醫保、公安部門信息割裂,跨部門線索互通不足;
涉事醫院關聯多家機構,形成“流水線式”過度醫療模式卻長期未被徹查。
醫療信息不對等
患者醫學知識匱乏,治療方案解釋權被醫院壟斷;
律師提示:“患者若存疑,應要求醫生說明并保留證據維權”。
四、行業警示與改進方向
制度層面
提高違法成本:推動將惡性過度醫療納入刑事追責(如參照“醫療詐騙”);
DRG醫保改革:推行按病種“打包付費”,切斷過度醫療利益鏈(如北京試點)。
監管強化
建立“醫療機構黑名單”公開違規記錄;
打通衛健、醫保、公安數據壁壘,實現違法線索實時共享。
患者自我保護
警惕低價廣告:核實醫生執業資質(國家衛健委官網可查);
保留關鍵證據:病歷、費用清單、診斷證明;
學習疾病指南:通過“萬方醫學”“中國知網”查詢權威診療規范(如《中國痔病診療指南》)。
五、關鍵啟示
此次事件折射出部分醫療機構將手術臺異化為提款機的行業毒瘤。公益訴訟雖開創追責先例,但根治需靠法律威懾+制度重構+公眾監督合力,方能守住“生命重于賬本”的醫療底線。
感謝收看,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