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北海道大樹町的天空被一聲巨響劃破。本田公司研發的小型可重復使用火箭實驗機,成功完成了高達271.4米的垂直起降試驗,著陸點與目標僅相差37厘米。
這不僅是本田在航天領域的首次技術突破,也是日本民間企業首次實現可重復使用火箭的起降驗證。消息傳出,日本媒體一片沸騰,沒有想到造摩托車和汽車的本田,居然悶聲不響毫無跡象地玩出了可重復使用的火箭。
目前,全世界成功實施了可重復使用火箭發射的國家,只有美國和中國,另外還有馬斯克的SpaceX、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創立的Blue Origin(藍色起源),本田成了第五家。日本網友們紛紛點贊:“本田竟然造出了日本第一枚可回收火箭,簡直不可思議!”“從造車到造火箭,本田的挑戰精神太燃了!”
本田此次發射的實驗機全長6.3米,直徑85厘米,干重900公斤,濕重1312公斤。雖然與馬斯克的SpaceX “星艦”相比,這只是個“小家伙”,但其意義卻不可小覷。本田此次試驗的目標是驗證火箭在上升和下降時的穩定性,以及精準著陸的能力。結果令人振奮:火箭飛行1分鐘,不僅達到了271.4米的高度,還以每秒20米以上的下降速度,穩穩地回到了地面,著陸誤差僅37厘米,遠超預期的5米精度。
值得一提的是,本田此次發射的火箭,選擇了環保的生物甲烷作為燃料。這不僅呼應了本田公司提出的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也為未來的“綠色航天”埋下伏筆。本田技術研究所所長表示:“我們希望用汽車領域的燃燒和控制技術,打造一枚不排放二氧化碳的火箭。”這種對環保的執著,讓本田的火箭夢多了一層理想主義的色彩。
本田為何要造火箭?這要從它的戰略調整說起。
近年來,全球汽車行業正經歷電動化、智能化浪潮的沖擊。本田在電動車領域的步伐卻顯得謹慎。2025年6月,本田宣布削減30%以上電動車項目,理由是市場競爭過于激烈,且短期內難以實現盈利。與此同時,本田將資源轉向了航空航天領域,包括可重復使用火箭、飛行汽車以及太空垃圾清理項目。
這種轉型看似激進,實則有跡可循。本田自創立以來,就以技術驅動和多元化著稱。從摩托車到汽車,再到小型噴氣機,本田始終在“移動”領域拓展邊界。2019年,本田組建了專門的航天開發團隊,開始進軍火箭業務。本田社長三部敏宏表示:“航天將是2040至2050年間支撐公司發展的支柱產業。”他認為,汽車行業的核心技術——如引擎燃燒、自動駕駛的控制算法——完全可以遷移到航天領域。
此次試驗的成功,正是本田技術積累的體現。火箭的姿態控制和精準著陸,借鑒了本田在自動駕駛領域的算法;燃料噴射和燃燒技術,則源自汽車引擎的研發經驗。一群充滿理想的本田年輕工程師們說:“我們想用造車的技術,挑戰造火箭。”這種轉型創新的跨界思維,正是本田區別于傳統航天企業的獨特優勢——并非無中生有,而是完全依靠自己已有的技術向新領域邁進。
在全球航天競賽中,SpaceX的統治地位無可撼動。2024年,其“星艦”已實現多次軌道飛行,成本低至每次發射數千萬美元。相比之下,本田的火箭仍處于“元素研究”階段,未來四年,本田能否成功沖刺100公里的準軌道,商業化前景尚未明朗。但本田的目標并非與SpaceX正面競爭,而是聚焦小型衛星發射市場。根據市場研究,到2030年,全球小型衛星需求將快速增長,特別是在通信和地球觀測領域,市場規模將突破200億美元。本田若能以低成本、高頻率的發射服務切入這一細分市場,或能分得一杯羹。
本田的火箭夢,離不開創始人本田宗一郎的精神遺產。他曾說:“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停止挑戰。只要有夢想,就有無限可能。”1946年,本田先生將一臺廢舊的發動機裝在太太買菜送貨的自行車上,并在次年成立公司推出首款摩托車“Dream D型”,寓意“實現夢想”。如今,這枚小型火箭承載了本田人同樣的信念與夢想。
【最后一刻的限時搶購】讀徐靜波的一本書,了解日本企業如何轉型創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