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風光無限的那爾那茜,我腦海里卻是高考結束后,那個挑扁擔回家的農村女學生,心里一陣酸楚。
高考季本該是莘莘學子追逐夢想的起點,但2025年的高考,輿論場卻被一個名字攪得天翻地覆——那爾那茜。
從6月6日事件爆發至今,14天過去了,輿論在發酵,相關話題頻繁的上熱搜,盡管央視刪除相關視頻、多家官媒發聲要求徹查,但內蒙古教育廳、上海戲劇學院等責任主體卻集體沉默,調查進度陷入詭異的“停滯”。
對比此前仝卓21天閃電查處、翟天臨15天被撤銷學位,那爾那茜這場涉及高考移民、定向委培違約和家族特權的風波,為何遲遲等不來一個答案?
官媒集體下場,調查卻“卡殼”
事件的導火索是那爾那茜被曝通過內蒙古定向委培政策考入上海戲劇學院,但實際初中、高中均就讀于北京十一學校,涉嫌“高考移民”。
更引發眾怒的是,她畢業后未按協議返回內蒙古工作,反而違約赴挪威留學,最終進入了娛樂圈。
6月12日,央視和人民日報悄然刪除那爾那茜此前的高考祝福視頻。
這一動作被廣泛解讀為官方態度的微妙轉變——類似于翟天臨事件中,北大光華管理學院迅速切割的做法。
6月17日,中國婦女報率先發文,強調“教育公平不容侵蝕”,要求相關部門介入調查。隨后,北京日報、騰訊新聞等多家媒體跟進,呼吁厘清違規細節。
然而,與翟天臨事件不同的是,盡管媒體施壓,內蒙古教育廳和上戲至今未公布任何調查進展。
上戲僅通過人事處否認那爾那茜的“助教”身份,
卻未解釋官網曾顯示她擔任“15級表演課專業老師”的矛盾記錄。到底誰在說謊呢?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對比仝卓、翟天臨查出速度
回看近年教育公平爭議事件,官方在這幾次事件中的反應速度差異顯著。
2020年5月22日,仝卓在直播中自曝偽造應屆生身份,
5月29日教育部即責令山西省教育廳調查,
6月12日結果公布——從直播自爆到高考成績作廢、學歷撤銷,全程僅21天。
2019年2月,翟天臨因“不知知網”引發學術造假質疑,2月19日北電便宣布撤銷其博士學位,僅用15天。
公眾焦慮
輿論場中,網友的憤怒不僅針對那爾那茜個人,更指向制度漏洞。
定向委培政策本是為偏遠地區培養人才,但若淪為特權階層“鍍金”的捷徑,則徹底背離初衷。
在 2008 年的普通高考中,內蒙古自治區曾查出涉嫌 “高考移民” 考生近 1.2 萬人,確認其中有 466 人是 “高考移民”,卻不包含對那爾那茜的處理結果;其違約后未受追責,更暴露了監管的盲區。
現在,公眾的核心訴求已從“一人查處”轉向“制度修補”:如何堵住戶籍與學籍分離的漏洞?定向生違約成本為何如此之低?藝術類招生是否存在“量身定制”空間?
若這些問題得不到回應,類似爭議恐將反復上演。
沉默不是答案
14天過去了,仝卓和翟天臨的丑聞早已蓋棺定論,而那爾那茜的爭議卻仍在迷霧中徘徊。真相與謊言相互撕扯,誰都不肯退讓半步。
一邊是官媒接連發聲要求徹查,一邊是相關部門出奇地沉默。這種詭異的反差讓人不禁要問:到底在等什么?人們要的不僅是對一個人的處理結果,更渴望看到一個能真正堵住特權漏洞的制度。
畢竟,當教育公平這道最后的防線都被突破時,沉默的每一秒都在透支著公眾的信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