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突然發現,中國雙航母編隊同時出現在西太平洋活動。如果再說得具體一點,“山東艦”航母戰斗群、102艦編隊、538艦編隊已經穿越第一島鏈進入西太平洋,與“遼寧艦”航母打擊群匯合于第二島鏈,在關島與硫磺島之間的海域舉行大規模聯合演習。
面對這種情形,日本肯定是心里慌的一批,因為雙航母編隊同時亮相第二島鏈,那就意味著第一島鏈肯定是已經廢了,現在第二島鏈看著也保不住了。如果中國正在測試的電磁彈射航母“福建艦”入列,那么同步三艘航母編隊同時進行前沿部署,美日苦心設置的第三島鏈也就很難發揮作用。到那個時候,中國海軍就是真正的“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再也沒有什么鎖鏈能捆住中國的手腳。
那么這種令人可喜的成績從何而來?為了這一天,我們付出了什么代價?
軍事界有一句老話,就是“十年陸軍、五十年空軍、百年海軍”。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建立一支強大的陸軍、空軍、海軍,這將分別需要10年、50年和100年。之所以會這么說,因為“十年陸軍”則是指陸軍的成軍周期相對較短,投入較少,大約十年時間就可以建立一支軍隊。空軍自然比陸軍要麻煩,但是有五十年時間進行飛機研發和飛行員的培養,也可以建立一只空軍。唯有海軍,十年和五十年的時間,也多半不行,因為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需要很長的時間和巨大的投入。“百年海軍”這句話可真不是隨便說的。
如果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算起,到2025年的今天,已經整整76年了。在76年前,那時的新中國可以說是一窮二白,飛機也就是從日本人和國民黨反對派手中繳獲的那二三十架舊飛機。軍艦就更不用說了,好不容易有一艘投誠起義的美制重巡洋艦“重慶號”,還被國民黨空軍炸毀沉沒。以至于新中國的首任海軍司令肖勁光大將要出海視察,只能租用漁民的小船。
面對這些屈辱的過往,我們必須牢記,也必須時刻提醒自己。在奮起直追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忘記那些為了建設一支強大的中國海軍,而貢獻了畢生心血和青春的人們。更重要的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中國海軍的發展,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那么現階段,我們最應該汲取的教訓是什么?
“日不落帝國”-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即將來臨時,在靠近英國樸茨茅斯的斯皮特黑德灣舉行海上大閱兵。在這次海上大閱兵中,英國出動了200艘戰艦,僅僅戰列艦就有60艘,蔚為壯觀的艦隊綿延60余公里。整個斯皮特黑德灣,密密麻麻的都是戰艦,就和蝗蟲一樣。而這些軍艦僅僅是英國海軍的本土艦隊,不包括英國在遠東和地中海等地的分艦隊。這就是英國海軍最高光的時刻,也是讓全世界列強都屏住呼吸的時刻。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英國皇家海軍徹底讓位給美國海軍。因為美國后來者居上,在大力發展海軍的同時,也為二戰結束后的冷戰,打下了基礎。在二戰時期,美國是建造戰艦最多的國家,具體數量令人驚駭:戰列艦:97艘;航空母艦:20艘;巡洋艦:12艘;驅逐艦:189艘。其它輔助艦船都沒有計算在內。
而現在的美國,依然保持著世界第一海軍的名頭。根據美國媒體《1945》網站發布的消息,2025年美國海軍艦隊擁有11艘核動力航母和296艘艦艇。雖說近年來美國由于“產業空心化”的影響,國內造船業衰落,大筆經費浪費在諸如“朱姆沃爾特”驅逐艦這種失敗的項目上,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美國海軍依然還是這個星球上實力最強的海軍。
而美國海軍,就是中國海軍熟悉的“老朋友”了,也或者可以說,美國海軍就是中國必須正視的對手。在過去的幾十年時間里,美軍針對中國海軍的作戰方略不斷變化。幾十年前,美軍干涉臺灣的選擇是直接進入臺海,比如朝鮮戰爭時期美國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明擺著就是阻止我軍登陸臺島。為此我們和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在朝鮮半島的陸地上進行了較量,把他們從鴨綠江邊趕回了“三八線”。
后來美軍的選擇是靠近臺島,但是不敢再進入臺灣海峽。比如1996年臺海危機期間,美軍太平洋艦隊第7航母戰斗群直接部署在臺島東部,第5航母戰斗群部署在臺島東北,擺開雙航母戰斗群的架勢,隨時準備介入臺海戰事。不過那一次,雙方都很克制,最終沒有爆發武裝沖突。
華盛頓號航母
如今,當中國的雙航母出現在西太平洋第二島鏈的時候,美國海軍的航母編隊呢?除了一艘美國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華盛頓”號悄悄離開了日本東京灣之外,整個太平洋區域,居然沒有第二艘美國航母出現,這可真是破天荒了。
也許,中國海軍今日的表現,真真應和了漢武帝的那句話:“寇可往,我亦可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