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術迭代與市場需求升級的雙重驅動下,商用車傳統制造模式的價值瓶頸日益凸顯。近年來,東風龍擎動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龍擎動力)以智能制造為支點,通過工業機器人、數字孿生、5G等技術的深度整合,構建起了兼具精度與柔性的現代化制造體系,為行業提供了從傳統制造到智能制造轉型的典型樣本。
智能制造重塑生產邏輯和產品質量
龍擎動力工廠的智能化升級不僅體現在生產流程的自動化重構,更通過數據驅動的精準控制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實現了效率、質量與成本的多重突破。
東風龍擎動力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周金禾
龍擎動力副總經理周金禾介紹,目前,龍擎動力工廠在從精密零部件加工到復雜總成裝配的全流程中,已經實現了極高水平的自動化覆蓋。機器人承擔關鍵裝配、涂膠、螺栓擰緊等任務,保障精度;視覺系統確保正時齒輪正時點100%準確;SMART智能單元覆蓋變速箱核心工序,多工位協同使裝配故障率降低20%。
在物流與質量管控環節,龍擎動力通過RFID技術與MES系統融合,實現零部件100%精準集配與防錯,生產效率提升30%;依托5G高速網絡,工廠構建了貫穿生產全鏈條的數據監控與質量追溯體系。任何環節的數據異常或潛在問題都能被捕捉與分析,為質量改進提供了強大數據支撐,并為用戶提供可靠的產品履歷信息。
面對商用車市場日益碎片化、定制化的需求,龍擎動力工廠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在于其部署的高度柔性生產線。“同一條產線,能無縫切換于大批量生產與小批量定制訂單之間。”周金禾強調,這種柔性能力賦予了龍擎動力快速的市場響應速度,使其在需求波動中始終保持高效運轉,精準滿足用戶多樣化配置需求。
技術進步的終極意義是普惠用戶。龍擎動力打造智能工廠,形式本身不是目的,創造價值才是關鍵。以龍擎3.0高效智慧動力鏈為例,其實現綜合油耗較行業平均水平降低10%以上,典型工況下每年可為用戶節省燃料費用超1.5萬元。可靠性方面,動力鏈B10壽命突破160萬公里,關鍵部件故障率較上一代降低50%,真正讓技術沉淀為了用戶可感知的運營效率提升。
工匠精神賦能技術落地
頂尖的智能制造,離不開工匠精神的激活。作為資深員工,龍擎動力產品開發科發動機試驗工主任劉壽毅,在龍擎工作的30多年,他從普通裝配工成長為全國技術能手,不僅錘煉出了一流技術,更深諳質量與匠心的真諦。
東風龍擎動力有限公司產品開發科發動機試驗工主任 劉壽毅
“龍擎動力提出質量、銷量、效率三提升,質量排在首位。”劉壽毅強調,不接受、不制造、不流出不良品,“三不原則”已經刻入龍擎人的DNA里。在他描繪的裝配線上,下道工序對上道工序近乎“吹毛求疵”的檢查,正是全員質量文化的具象體現。即使上道工序已一絲不茍按標準完成,下道工序仍會對每個裝配點逐一復查。整個流程貫穿“自檢、互檢、專檢”,嚴絲合縫,細致入微。
工匠精神不僅在于態度,更在于對技能的極致錘煉。作為技術能手,劉壽毅常在一線攻克技術難題:2017年設計專用拆卸工具消除風險并提升精度;2021年通過改造萬向軸結構,解決臺架傳動系統頻發故障;2022年通過創新工具和方法,將機油消耗檢測質量提升至100%。為優化DDi11機油消耗量,他和試驗團隊曾連續數周駐扎實驗室革新方法,最終實現100%數據精準度。
這些來自一線的微創新,為產品優化提供了寶貴支撐。龍擎的智能制造,是軟硬件智能化與全員“工匠文化”的深度融合。激發員工的“主人翁”意識,鼓勵持續改進,成為維護產品高質量標準的深層動力。
智能制造是硬實力,工匠精神是軟實力。二者的深度融合,驅動著龍擎動力在生產制造的全鏈條構筑起差異化核心競爭力。這不僅是對傳統制造的升級,更是對“為用戶創造更大價值”這一企業精神最堅實的踐行與升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