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揚州8歲女童,持續嘔吐活蟲長達一個多月,輾轉求醫無果。揚州市婦女兒童醫院接診后通過多學科專家聯合診斷,才揪出了“元兇”——竟是藏匿于家中衛生間的黑色小飛蛾。這種黑色小飛蛾俗稱“蛾蚋”,在家中的衛生間非常常見。
專家提醒市民,梅雨季節濕熱,要注意家庭衛生,特別是下水道系統的清潔維護。
女孩口中反復吐出活蟲子
確診為毛蠓幼蟲感染
近日,一名8歲女孩被家人帶到揚州市婦女兒童醫院兒科診室就診,女孩的父親顫抖著打開一個玻璃杯,幾條約1厘米長的活蟲正在扭動。
原來,過去一個多月,女孩反復從口中吐出這種活蟲,有時一兩條,有時三五條。家長非常焦慮,服用常規驅蟲藥都沒有效果。
面對這一罕見病例,揚州市兒童醫院執行院長、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內科專家張兵兵判斷,應該是寄生蟲感染。張兵兵迅速聯合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感染科專家,啟動遠程會診,并尋求疾控部門專業支持。
在揚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員一眼認出了這些蟲子,它們的形態特征與曾在一名60歲老太太體內檢出的寄生蟲一模一樣。經比對及專業研判,最終確診女孩為毛蠓幼蟲感染。
毛蠓主要生存在衛生間
污染水體后被誤食入人體
揚州市疾控中心血寄地病防制科科長徐玉慧介紹,毛蠓,俗稱“蛾蠅”或“蛾蚋”,體型微小,多毛的身體和翅膀使其看起來毛茸茸的,就是在衛生間經常看到的黑色小飛蛾。其幼蟲(俗稱地溝蛆)常棲息在富含有機質的水環境中,如浴缸、洗手盆、馬桶水箱以及流動緩慢或長期存水的下水管道內壁。
據女孩家長回憶,其家中衛生間長期存在“黑色小蛾子飛出”的現象。這正是毛蠓成蟲活動的跡象。
徐玉慧解釋,“毛蠓幼蟲污染了水體,當孩子在衛生間刷牙漱口,或馬桶沖水時水花濺起,幼蟲就可能被誤食入人體。”在潮濕悶熱的梅雨季節,極易成為毛蠓繁殖的溫床。
治療藥物“伊維菌素”主要針對成人,面對家長的猶豫,張兵兵與感染科專家再次協作,依據患兒體重精確計算安全劑量,制定個性化用藥方案。
毛蠓雖小,隱患卻大
疾控專家給出防蟲指南
阻擊這種“下水道飛蛾”,預防的關鍵在于斷絕其孳生環境:
■清除積水:倒掉花盆底盤、桶、罐等容器中的積水;保持浴室地面、水槽干燥;確保室外排水溝暢通無阻。
■源頭封堵:地漏安裝具有防蟲防臭功能的密封蓋;不使用的洗臉池、浴缸排水口蓋嚴。
■成蟲滅殺:毛蠓飛行能力弱,使用電蚊拍可有效清除;對地漏口、下水管道口,定期噴灑低毒性的家用殺蟲劑(如合成除蟲菊酯類)。
■管道維護:定期用熱水或稀釋的漂白水沖洗下水管道,清除管壁污垢,破壞幼蟲食物來源。
來源丨現代快報
責編丨梁冰欣
校對 丨黃少華
審核丨唐海波
終審丨段欽中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微生活推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