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特色通識教育——國際經驗與南農方案
南京農業大學原副校長 董維春
通識教育源于美國,繼承并發展了自由教育(博雅教育)思想,適應了科學高度分化和國家現代化需要。在新農科建設中,南京農業大學實施了以“南農八門課”為核心的農業特色通識教育,“通專結合”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一、通識教育與古典自由教育的區別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是中國《禮記》中對教育宗旨的描述。在一般語境中,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與自由教育或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經?;煊?,其實這是不同社會背景下的教育思想,有必要加以厘清。自由教育源于古希臘,由亞里士多德最早提出,目的是在城邦社會中培養自由民。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后,歐洲古典大學打破了中世紀大學經院哲學傳統,英國發展了紳士教育和科學教育,法國提出了國民教育思想,德國興起了研究型大學。美國在繼承歐洲傳統基礎上創新,將古典主義與實用主義結合,形成了高等教育的美國模式,提出了通識教育,以1828年《耶魯報告》和1945年《哈佛紅皮書》為代表。通識教育是在科學高度分化和國家現代化背景下提出的,核心是“通專結合”,一方面吸收了古典自由教育“以人的發展為中心”思想,另一方面適應了學科分化與國家現代化需要,詮釋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教育的目的是促進人與社會的雙重完善”。
二、中國高校通識教育的發展階段與主要問題
1952年的全國院系調整,形成了綜合性大學與單科性學院辦學格局,成為后續教育改革的“路徑依賴”。建國初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較低,以“專業教育”思路培養各類高級專門人才,適應了當時的社會需要。改革開放后,中國加快了現代化建設進程,高等教育和經濟社會都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單科性專業教育已經難以適應新型人才需求。上世紀末,國家推進了文化素質教育,成為通識教育的基礎。新世紀初,中國高等教育開啟了大眾化進程,系統引進了美國通識教育思想,但還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為:通識教育功能定位與教學方法缺乏認知,綜合性大學通識教育模式并不適合行業特色高校,通識教育課程與公共基礎課程經常混淆,專業課程教學方法被簡單移植到通識課程教學等。在新時代,高等教育要適應教育強國需要,在大眾化基礎上如何保護和發展精英教育成為時代命題。在卓越拔尖計劃和新農科等“四新”建設背景下,通識教育應該具有多樣性和中國特色。
三、農業特色通識教育的“南農方案”
農耕文明是人類文明的基礎,已有一萬年歷史。農業發展經歷了原始農業、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三個階段。原始農業以采集和漁獵生活為特征,生產力水平較低。傳統農業以經驗和技術為主,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F代農業則廣泛運用現代科學技術,要適應人口規模巨大和人與自然的和諧。改革開放后,中國高等農業教育已經從單科性農學院逐步發展為多科性農業大學和行業特色研究型大學。農業強國建設需要促進一二三產融合、城鄉融合和學科交叉融合,通過新農科建設,形成中國特色的高等農業教育體系。南京農業大學在研究世界和中國高等農業教育發展模式的基礎上,結合農業發展和校本實際,對通識教育進行了系統改進,提出了農業特色通識教育概念。農業特色通識教育是多樣性通識教育的具體表現,是在吸收通識教育一般模式基礎上,在“農業特色”上做文章,以“通專結合”的思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以“南農八門課”為核心的農業特色通識核心課程,系統建設了六個大類(文學藝術、歷史研究、社會分析、哲學方法、科學探索、外國文化),40多門通識核心課程,其中三分之一是農業特色課程(如世界農業文明史、大國三農與鄉村振興、農業倫理、生態文明、絲綢之路等),學生按六個大類分布選修八門課程(即南農八門課)。2015年以來,農業特色通識教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形成了農業特色通識教育的“南農方案”,2024年得到了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專家的肯定。同時,與“金善寶書院”結合,通過金善大講堂、科研訓練、創新創業、耕讀教育和國際訪學等一系列榮譽課程,以“通專結合”的方式培養農科拔尖創新人才。
(本文系作者在建設教育強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論壇之平行論壇新農科 2.0 建設與創新人才培養論壇上的報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