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盛夏論道,跨越山海!6月14日,夏日的熱浪未能阻擋醫學探索的腳步,中歐腦心聯盟俱樂部第二屆會議在上海火熱啟幕,同步召開的媒體發布會亦吸引了各界矚目。當蟬鳴與研討聲交織,心身醫學交叉領域的探索正成為這個夏天最熾熱的議題——它不僅是醫學研究與臨床實踐的關鍵焦點,更深刻關聯著大眾的身心健康與生活質量。此次會議,中外專家跨越山海相聚,帶來全球心身醫學前沿成果,圍繞身心協同診療的難點與創新路徑展開深度探討。
雙心論壇開幕式:聚焦心身醫學發展與跨學科實踐突破
會議在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陳俊教授主持下展開。他提到,當前社會對精神衛生關注度不足,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人群抑郁癥和焦慮癥患病率越來越高。另一方面,不合適的報道會加重公眾對精神疾病的誤解與歧視,導致患者無法及時得到治療,此次會議正是針對這些現實痛點展開研討,強調會議內容具有重要的及時性。
陳俊教授主持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袁勇貴教授在致辭中強調中國心身醫學發展歷程與雙心醫學實踐成果。他指出,自1987年啟動心臟疾病與情緒關聯研究以來,雙心醫學已形成三種診療模式:單純焦慮抑郁引發心臟癥狀、心臟疾病伴嚴重精神障礙及輕癥共病。通過心臟科與精神科協作,該模式實現了四大突破:提升疑難病癥診療能力、減少醫療資源浪費、降低患者經濟負擔并優化醫患溝通。目前全國超三分之一心臟科醫生已系統掌握雙心診療技術,推動學科向精準化方向發展。
袁勇貴教授致辭
意大利地中海自由大學Sabino Iliceto教授在致辭中從神經科學視角闡述腦心聯動機制。他提出,大腦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調控全身生理功能,而心理因素如抑郁可通過介導炎癥反應等機制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強調現代醫學需突破單純器官診療模式,建立“身-心-腦軸”整體觀。以羅馬大學研究為例,指出情緒管理對慢性病防控具有基礎性作用,呼吁臨床實踐中將心理評估納入常規診療流程,實現從“治病”到“治人”的范式轉變。
Sabino Iliceto教授致辭
李氏大藥廠董事總經理李燁妮女士致辭中回顧了企業推動國際學術交流的歷程。自2015年與意大利Iliceto教授團隊啟動雙心醫學學術會議中國巡講以來,已舉辦43場跨國論壇,覆蓋3000余名臨床醫生。本次會議作為繼2024年中歐腦心聯盟俱樂部首次會議后的第二次專題研討,聚焦“雙心醫學的前沿進展”以及“精神醫學與皮膚醫學的交叉領域”,旨在通過學科的交叉和融合,提升學界對治療領域的關注,進而推動醫學事業的進步。她表示,企業將持續投入創新藥物研發,支持雙心醫學標準化診療路徑建設,助力中國在該領域形成國際引領性成果,最終實現患者臨床獲益最大化。
李燁妮女士致辭
跨越山海·心身同治:中歐腦心聯盟俱樂部2025媒體發布會紀實
這場以“跨越山海·心身同治”為主題的媒體發布會,吸引了《人民日報》《國際循環》《神經時訊》《門診》《醫學界》等多家媒體到場。發布會現場,媒體記者圍繞雙心醫學的推廣策略、企業創新研發如何與臨床需求結合等關鍵問題拋出疑問,專家們一一耐心解答,現場氛圍熱烈非凡。
發布會現場
?腦心對話:從神經機制到臨床實踐
媒體提問:作為歐洲心血管疾病與心理健康交叉學科重要研究者之一,您最初是如何關注到心身醫學這一研究方向的?您對中國雙心醫學和心身醫學的發展現狀有哪些看法和建議?
Sabino Iliceto教授答記者問
歐洲心血管疾病與心理健康交叉學科領軍人物Sabino Iliceto教授以哲思般的語言開啟學術對話:“大腦不僅是身體的指揮中樞,更是身心交互的樞紐。”他指出,現代醫學正經歷從“器官中心”向“整體觀”的范式轉變。通過解析大腦防御系統的雙重性——既構建身體保護機制,又可能因過度應激反應演變為致病因素,Iliceto教授揭示了心理因素在慢性病發生發展中的核心作用。
這一觀點在中國衛健委《全民健康行動計劃》中得到政策呼應。Iliceto教授特別強調,中國雙心醫學發展需建立“大腦優先”的診療范式,將心理評估納入臨床常規流程。他描繪的未來圖景中,人工智能將成為整合多組學數據、構建腦-心交互模型的革命性工具,而中國在傳統醫學與現代技術融合領域的獨特優勢,將為全球心身醫學發展提供新范式。
?產業賦能:創新藥企的戰略布局
媒體提問:作為始終以創新研發與患者需求為核心驅動力的制藥企業,李氏大藥廠如何通過具體戰略布局參與并推動心身醫學領域的臨床實踐與學術發展的?
李小羿博士答記者問
李氏大藥廠創始人李小羿博士表示,心身醫學作為現代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強調精神心理因素與生理因素的相互作用,對疾病預防、治療及康復具有深遠意義。李氏大藥廠成立于1994年,初期聚焦心血管和感染性疾病領域,經過多年發展,在心血管領域已構建豐富產品管線,如曲前列尼爾注射液等,這些產品在臨床中幫助了眾多心血管疾病患者。隨著對心身醫學理解的深入,我們發現精神疾病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不容忽視,例如長期精神壓力、抑郁、焦慮等情緒問題可能加重心血管疾病病情,影響患者治療效果與生活質量。
李氏大藥廠自2015年起,在全國范圍內開展40余場中外專家巡講、中歐腦心聯盟俱樂部活動及14期Matrix Breaking News醫學教育項目。通過邀請中歐心血管領域與精神醫學領域知名專家,深入探討精神因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機制、臨床表現及干預措施,促進了心-腦領域的經驗分享與合作研究。同時,企業在精神科領域亦有布局,2021年引進鹽酸曲唑酮緩釋片,進一步豐富精神醫學產品管線,實現心血管產品與精神科產品的協同發展,以綜合治療方式滿足患者需求。
李氏大藥廠希望通過系列活動,推動臨床醫生深化對心身醫學的認知,促使其在日常診療中更關注患者心理狀態,從而為患者提供更全面、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切實將心身醫學理念落實到臨床實踐中。
?臨床突破:從診療規范到學科建設
媒體提問:在您看來,心身醫學在現代醫學體系中處于怎樣的地位?作為中國心身醫學領域的領軍人物,您認為該領域在近年來取得了哪些重要進展?
袁勇貴教授答記者問
中國心身醫學領軍人物袁勇貴教授概括了學科發展:首先是科普革命,讓“心身問題”進入公眾認知;其次是診療理念革新,心身同治原則已滲透各臨床科室;第三是規范體系建立,中國心身疾病分類診斷標準與國際接軌;最后是腦科學研究突破,腦-腸軸機制解析為臨床現象提供科學注解。
面對未來挑戰,袁教授提出“三維協同”模式:學科層面需建立心身醫學評估體系,社會層面要加強健康教育網絡,產業層面需研發智能診療工具。他特別強調媒體傳播的重要性:“當公眾具備心理狀態自我覺察能力時,很多疾病將在萌芽階段被阻斷。”
?跨界融合:技術驅動的醫學革命
媒體提問:伴隨心身醫學的發展進程,您認為未來行業將面臨哪些核心機遇與挑戰?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在心身醫學領域的應用前景如何?
陳俊教授答記者問
Francesco Tona教授答記者問
在人工智能應用前景的討論中,Iliceto教授與陳俊教授形成學術共鳴。陳俊教授指出,心身醫學是精神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內應提高對其重視程度。精神科醫生擅長從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看待疾病,強調生物、心理與社會因素的相互作用。在雙心醫學里,需充分關注患者的生物學變化,如免疫炎癥反應與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 軸)的關聯——持久應激下的高炎癥反應可引發一系列身體問題,這一機制值得臨床關注與研究推廣。他強調,精神科醫生不僅要夯實自身心身醫學功底,更應推動心內科、神經內科等多學科專家形成 “大醫學”思維,共同深化心身醫學實踐。
這種跨學科思維在帕多瓦大學Francesco Tona教授的發言中得到臨床印證。 Tona教授指出,心臟病學醫生需明確心理問題與心血管疾病雙向影響機制,具備識別心理疾病能力并與精神科醫生合作,從心身整體角度評估患者,通過推廣健康生活方式等形成 “心身同治” 良性循環。西方國家臨床實踐表明,“藥物治療+心理干預” 綜合方案對心臟病患者效果顯著,心身醫學介入能降低疾病發作風險、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減少藥物副作用,凸顯心理治療在心臟病全程管理中的關鍵價值。
?政策響應:精神衛生服務的三年行動
媒體提問:2025-2027年是我國衛生健康領域重要的“兒科和精神衛生服務年”,在此背景下,李氏大藥廠作為知名藥企,在精神衛生領域有哪些具體行動和規劃?
李小羿博士指出,2025-2027年是我國衛生健康領域重要的“兒科和精神衛生服務年”,這體現了國家對精神衛生領域的高度重視,也是醫藥企業的責任與使命。李氏大藥廠始終致力于推動精神衛生領域發展,積極響應政府“心身同治”號召,結合自身產品管線和優勢,制定了明確的行動規劃。
今年企業的工作重點和主題為 “抑郁是一種全身性疾病的影響因素”。抑郁癥不僅影響心理健康,還會對心血管、免疫、內分泌等身體多個系統產生負面影響。為此,企業今年將開展中歐腦心俱樂部會議、Matrix Breaking News 2025系列醫學教育項目等,邀請腫瘤、心血管、皮膚、婦產等多領域醫學專家,深入研究探討抑郁癥對不同疾病領域的影響,以提高醫務人員對該影響的認知,從而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醫療服務。
在產品研發方面,李氏大藥廠今年計劃推出洛沙平吸入劑型,該藥物用于成人精神分裂癥或雙相Ⅰ型障礙相關激越的急性治療,具有快速起效、使用方便等特點,能更好地滿足精神疾病患者的急性治療需求。在2025-2027年關鍵時期,企業將繼續秉承創新和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通過實際行動支持國家政策落地,為推動我國精神衛生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結語
在思維碰撞中,心血管、精神醫學、神經科學、罕見病、皮膚科等多學科領域的專家,共同探討心身醫學的跨學科融合路徑。專家的每一個觀點都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每一次探討都為心身醫學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作為連接中歐醫學智慧的橋梁,本次發布會不僅呈現了全球前沿研究成果,更勾勒出未來醫學模式轉型的清晰圖景。“跨越山海·心身同治”不僅是一個主題,更是醫學發展的方向指引。它預示著,在多學科的深度融合與國際間的緊密協作下,心身醫學必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為全球患者帶來更多治愈的希望與曙光。
看更多精神疾病知識?
無需下載即可在線查看~
本文來源:國際循環
責任編輯:葉子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