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藥物中毒引發的心律失常該怎么治?
撰文:小可真
在《漢書·食貨志》中稱酒為“百藥之長”,將酒與中藥融合在一起,酒借藥“勢”,藥借酒“威”,往往能對人體產生神奇的療效,但藥材選用不當,可能瞬間變成“毒酒”。
烏頭堿,一種存在于川烏、草烏、附子等藥材中的劇毒生物堿,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殺手”,今天這則病例就將從它開始……
場景一:家中
劉偉(化名)開始飲酒的理由很簡單,就是為了和朋友們一起慶祝生活的勝利或同情生活的失敗。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社交飲酒和依賴之間的界限對劉偉來說變得模糊。
劉偉一看到酒瓶就心里癢癢,但又怕酗酒傷身。恰巧,另一位朋友送給他一些“珍貴藥材”,說這個東西泡在酒里不僅不傷身,還能健體。這可說到了他的心坎里了。
泡了七七四十九天后,他每天都喝一杯,不知是心理作用還是確有奇效,他感覺自己比以前精神許多。但后來,他總覺得莫名地心悸、嘴角麻木和舌頭刺痛。不明真相的他決定去醫院看看。
場景二:醫院
來到醫院,他向醫生敘述了自己的主要癥狀,并告知自己既往沒有疾病史,常規查體除了聽診心律不齊外并未明顯異常,心臟彩超也基本正常,心電圖卻引起了醫生的注意(圖1)。
圖1入院心電圖
隨后,醫生對這份心電圖進行了分析(圖2)。
圖2心電圖標記版
醫生發現基礎是竇性心律,但存在陣發性交界性和雙源性室性心動過速。考慮患者并沒有基礎心臟疾病及家族史,基本檢查未見明顯異常,但心電圖卻如此混亂,令人費解。
醫生詢問出劉偉是不是在飲用“藥酒”之后才出現這個癥狀的,于是“藥酒”就成了診斷疾病的關鍵。
劉偉后來拿來了酒中的“藥材”,經過中藥房的藥劑師鑒別后,發現這個叫川烏,本是中藥材之一,但必須炮制后才能入藥,生川烏有毒,其主要有毒成分為烏頭堿。
劉偉一邊聽藥師講解,一邊冒著冷汗。
住院后,醫生給劉偉輸注了胺碘酮治療,48小時后,心電圖逐漸恢復了正常(圖3)。
圖3A輸注胺碘酮24小時后;B輸注胺碘酮48小時后
故事到此就結束了,這個病例雖然在臨床上我們并不常見,但可以擴展我們的思路。
一、烏頭堿為何物?
據了解,烏頭堿類藥物在醫學上有鎮痛、消炎、麻醉、降低血壓等作用。
烏頭堿屬于劇毒類生物堿,口服純烏頭堿0.2mg即可中毒、3~5mg可致死,其主要存在于烏頭屬中藥材,如川烏、草烏、附子、雪上一枝蒿等,上述藥材均列入國家《醫療用毒性藥品管理辦法》管理。
因此,無論是泡酒還是藥膳,均應警惕是否使用了烏頭屬毒性中藥材。
二、烏頭堿是如何致心律失常的?
烏頭堿與心肌電壓敏感型鈉通道(INa)的開放狀態具有高親和力,使得鈉通道的持續激活,最終導致異位心律失常的出現。但烏頭堿沒有特異性的解毒劑,臨床中發現胺碘酮和氟卡尼對其中毒治療效果好。
三、復習心律失常
借此我們一起來簡要復習一下心律失常的發生及抗心律失常藥物的有關知識(表1和表2)。
表1心律失常發生機制
APD:動作電位時程;ERP:有效不應期
表2常見抗心律失常藥物分類
Ito:瞬時外向電流,主要離子成分是K+;IKur:超速激活延遲整流性鉀電流
綜上,藥酒雖好,可不要選錯藥材,對于藥物中毒所引發的心律失常,我們多加了解。
參考文獻:
[1]. Vijay S, et al. Danger of an Over-the-Counter Panacea. Circulation. 2024, 149(4):332-334.
[2]. 朱大年等. 生理學(第九版). 人民衛生出版社:98-103.
[3]. 楊寶峰等. 藥理學(第九版). 人民衛生出版社:191-199.
醫學界心血管領域交流群正式開放!
加入我們吧!
責任編輯:銀子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