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巋然不動,“補貼戰”失靈了
作者|富察
繼京東和淘寶先后公布捷報,單日訂單分別突破2500萬單、4000萬單后,有媒體報道,自6月中旬開始,美團外賣日均支付訂單始終維持在9000萬量級以上,對此美團回應數據基本屬實。
從新平臺入場到現在,新一輪的外賣大戰已經打了半年之久,外賣商戰也“頻上熱搜”,不少吃瓜群眾看到“單量數據”后暗自揣測:外賣平臺的格局真要變了?
補貼大戰后,紅黃藍三家的站隊真的要重新排列了嗎?非也。
一.穩居7成市場份額,美團“巋然不動”
雖然“補貼大戰”轟轟烈烈,但外賣平臺的競爭格局并沒有被完全“重塑”。
原來的外賣平臺的“雙雄格局”是美團、餓了么的市占率分別為75%、25%。
根據《雷峰網》消息,近期美團、淘寶、京東三家平臺的單日GMV分別約為27億、5.2億和3.5億,按照這種口徑計算,三方的市場份額分別是:美團76%、淘寶14%、京東10%。
也就是說京東加入以后,美團市占率仍然“巋然不動”,甚至還略有增長。
圖|來源網絡
如開頭所述,美團、淘寶、京東三家平臺的單量峰值分別是9000萬單、4000萬單、2000萬單,為什么三個平臺的市占率和各自單量占比完全不同?主要原因可能出在客單價上。據《雷峰網》消息,在補貼沖鋒期,美團外賣的客單價平均為30元,淘寶平均為13元,京東為14元。
也就是說,美團的客單價是其他平臺的2倍以上,由此在GMV上拉開差距。
而且相比另外兩個平臺,美團的補貼力度相對較小。
可是,補貼不是商戰中最“立竿見影”的手段嗎?為什么補貼力度相對小、沒有“火拼”、客單價還是其他平臺的2倍以上的美團反而護住了自己的基本規模?
因為茶飲類訂單是補貼大戰中的“主力軍”,茶飲類訂單的客單價較低,比如2.9元喝庫迪。而占據絕大比例的正餐外賣才是外賣的基本盤,過去,奶茶咖啡訂單在主要外賣平臺占比通常為 10% - 15%,而這一輪外賣大戰新增訂單中的50%都是奶咖類訂單。
據《晚點latepost》報道,本輪外賣大戰中,美團沒有以同等力度跟進補貼奶茶咖啡,茶飲類訂單的占比較低。美團重點發力的,是高頻剛需類的餐食消費。
也正因為美團沒有跟進“低客單的茶飲”,依然專攻高頻剛需類的餐食消費,才將客單價維持在了正常水平,仍然維持著外賣市場7成的市場份額。
二.不火拼的美團在“增長”,補貼戰為何失靈了?
美團作為外賣行業的最大玩家,為什么仍能在競爭中保持增長?外賣平臺的護城河到底是什么?
首先一個大前提是,餐食訂單才是外賣平臺的基本盤。飲品可喝可不喝,但用來飽腹的一日三餐是一定要吃的,高頻剛需的餐食生意構成了外賣平臺的根基。
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是,雖然茶飲類訂單是平臺補貼的重點,但新平臺開始時,針對餐食品類,也有過大放水階段,餐食外賣到手價格比較低,為什么新平臺后來沒能留住這些用戶?
看一個場景:補貼大戰初期,筆者的朋友小瑩剛做完一個小手術正在醫院住院,到了中午飯點,想起來要點飯。當時補貼大戰“正酣”,其他平臺點一餐外賣到手只用付幾元錢,但小瑩最終還是選擇在美團上用30元點了一份外賣。
她當時點餐的需求是,需要有品質的正餐,因為自己腸胃虛弱;自己中午時間緊,要抓緊吃飯、午休,下午還有檢查,要求配送準時。
對比了各個平臺,她放棄了新平臺,因為正餐選擇不多,用戶評價很少,對配送時間也不清楚;在對比了兩個成熟平臺后,她選擇了美團,因為美團上的商家更豐富,而且價格更合適。在美團上點完單后,餐食很快就送到了,各方面都符合自己的需求。
從中我們看出了什么?對正餐來說,相比價格,時效性對消費者的優先級很高。
從用戶體驗看,對正餐來說,在用餐場景下,用戶對超時、客訴等問題更為敏感,會選擇履約更穩定,且用餐選擇更豐富的平臺;比起補貼更重要的是,每一筆外賣訂單都需要及時配送到消費者手中,短時間內的單量大幅躍升對任何平臺而言都是巨大挑戰。之前新平臺爆單時,不少用戶在社交媒體發帖稱“外賣超時2小時,中午餓了2小時肚子下午繼續上班”。
而目前三大平臺中,就平臺標準的履約時間來看,4月末,知名媒體《生活幫》做了相應的實測,美團餓了么用時相近,京東會卡單,履約時長多了10分鐘。
另外,美團上的商家更豐富,可選范圍更大。根據雪球的調研,以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為例,美團每個城市有8-10萬個商家。
最后,在滿足時效性、豐富性這些前提的情況下,消費者最終選擇點哪個平臺的外賣,和價格仍有直接關系。
一位外賣創業者對《晚點latepost》說,美團多年積累的一個能力是能夠在不同城市不同時段,動態給到商家、騎手和消費者三方最合理的補貼金額。
圖|來源網絡
這就是“補貼戰”會在外賣行業失靈的原因。外賣行業的競爭從來不是簡單粗暴地砸錢,而是要比拼履約體驗、比拼服務、比拼商家豐富度,最后一步才是比拼價格,而且即便是比補貼,也要看補貼效率,無效的補貼是在浪費錢。
根據《晚點latepost》報道,整個 2024 年,中國外賣市場的峰值時段也不過一天約 1 億單/天,而近期中國外賣市場(包括閃購送上門的其他商品)峰值每天已經超過 1.4 億單。
也就是說整個外賣市場多出了4000萬單,不管怎樣,客觀上說“補貼大戰”已將整個外賣市場蛋糕做大。并且你來我往的補貼優惠券,也培養了點餐前先在三個平臺比較的習慣,而這時行業基建最完備的玩家通常能拿走最大份額。
最后,行業在經歷了三個月大額補貼刺激后,也進入了比拼服務的階段,如果體驗跟不上,新平臺通過低價茶飲帶來的新客,很可能會被其他平臺所虹吸,造成新客外流,最終沉淀成了美團的增量訂單。
三.“沖單”的奶咖,正在制造“虛假繁榮”
補貼大戰帶來單量峰值,而和單量繁榮一起到來的,可能是茶飲店做不完單崩潰大哭的茶飲店員。
一杯最低1.68元、2.9元的奶茶,讓消費者蜂擁而至,奶茶店動輒面臨每天1000單-1500單的單量,店員面對鋪滿柜子的單子“深感絕望”,從睜開眼睛開始干,一口氣干到天黑,連廁所都沒時間上。如此勞心勞力,收入也沒有發生實質性改變。
圖|來源網絡
雖然平臺的補貼是面向所有商家,但顯然從結果來看,飲品訂單的增長最快,如前文所述,行業新增單量中有一半為茶飲訂單。
飲品是被選中的“沖單”品類,有的平臺要入場,有的平臺要做新業務,重點發力奶咖是一個絕佳策略。目前中國現制飲品日產量已超1億杯,毛利高、消費彈性大,是沖量的絕佳選擇。往年“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時期,僅茶百道就在戰報里宣布自己一天賣了一億元。
從制作流程來看,相比餐,奶茶咖啡的標準化程度更高,幾十秒就能做一杯;從消費需求來看,飲品的消費彈性大,一天只能吃三頓飯但可以一天喝幾杯奶茶咖啡,“便宜了就點,平時可喝可不喝”。
新茶飲品牌也積極投身這場外賣大戰,希望能從中獲得更高的流量、品牌曝光度,蜜雪冰城、古茗、茶百道等股價均有良好表現。而截至目前,庫迪在京東上的累計銷量已突破1億單,據鳳凰網科技報道,京東對于庫迪的補貼大致在每月兩億左右。
圖|來源網絡
繼續回到外賣行業上來。前文提到,其他外賣平臺補貼力度更大,而美團補貼相對謹慎,在這種情況下,美團依然把握住了自己的市場份額。
而拋開這場短暫的外賣補貼大戰,放眼外賣行業的長期發展,我們更需要關注的是這場大戰過后,誰更具備長期價值?
比如這波外賣大戰中新增單量中補貼的貢獻占比是多少?剛需外賣消費的占比是多少?用戶中外賣穩定消費者的占比又有多少?以及,去除補貼后,正常下單比例與復購率?
這一輪的外賣增長主要由茶飲咖啡帶來,不影響餐飲外賣現有市場格局,但行業需警惕補貼戰帶來的“虛假繁榮”和單量泡沫,因為這是不可持續的。它只會造成惡性競爭,當原材料成本進一步提高,“價格戰”只會讓商家無路可走。
5月中旬,市場監管總局等5部門約談京東、美團、餓了么等外賣平臺企業,要求企業公平有序競爭,共同營造良好市場環境,促進平臺經濟規范健康有序發展。這就是“反內卷”的信號。
諷刺的是,新平臺掀起價格內卷,試圖搶走更多市場份額,結果碰了一鼻子灰;美團云淡風輕,埋頭提升服務體驗、建設行業生態,市場地位巋然不動。
圖|來源網絡
在“618”結束,補貼力度減弱后,有行業人士預測,低客單價的非剛需市場將收縮;而摩根大通研報也預測,2026年外賣市場份額將為美團72.8%、餓了么22.1%、京東5.1%。
補貼大戰終會停止,這波熱鬧的外賣商戰遲早會“退潮”,行業早晚會回歸冷靜,回歸外賣行業的價值本身。始終以用戶體驗為中心,不斷提升品質和服務水平,構建自己的護城河,這才是商戰的應有之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