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產業發展迅速,從中國機器人企業30強排名及主攻細分賽道來看,人形機器人、“靈巧手”等是其中焦點,主流機器人企業的現階段目標是拓展創新應用場景、加速技術自主化進程,同時積極找尋盈利模式,互聯網巨頭和車圈巨頭對機器人領域的強勢布局與狹路相逢或將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
高低兩個版本產品圈錢?
目前我國機器人產業的重點企業多在三大都市圈和成渝地區,產業基金方面也是如此,已有北京、上海等10多個城市建立和籌備建立機器人產業基金,規模從2億元至100億元不等,國資基金總規模超過700億元。
從馬拉松到拳擊賽,人形機器人正在不斷突破技術邊界,在真實場景與真實任務中彼此切磋。然而對于人形機器人企業而言,上述火爆的場景殊途同歸,目標最終指向都是快速盈利。
去年以來至今,大火的人形機器人企業都在積極探索盈利模式。目前,主流機器人企業將算力模組分為高低兩個版本提供用戶,其中低配的基礎算力模組可以完成一些遙控的走路、跑步、跳躍等基礎性動作,二次開發部署潛力較弱,起售價在10萬元以內。如果極客開發者、院校培訓、創業者等需要對機器人進行二次開發,則需使用高算力模組的高配版本,整機價格可能會有數倍的價差。目前,絕大部分中國機器人企業的高算力模組主要基于英偉達JetsonOrin平臺進行開發,這樣的高依賴也被視為風險點之一。
人形機器人為什么要進廠?
在具身智能技術發展的關鍵階段,數據要素已成為驅動該領域突破的核心性基礎。當前數據資源尚無法有效支撐具身智能系統實現泛化性精細動作控制,特別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類人無意識動作基元智能,如器具抓握、設備操作等,其實現難度可能遠超高層認知智能的開發挑戰。在此背景下,遙操作技術及運動捕捉系統構成了現階段技術研發的關鍵支撐體系。
通用機器人存在半身、輪臂、腿足式多種形態,已在部分垂類場景率先應用,例如數據采集、展覽巡檢、情感陪伴、特種作業、物流搬運、柔性制造等。人形機器人是通用機器人的最高級形態,特點是具備與人類生產生活環境較大的適配度,其進入工廠或家庭環境后可以直接使用人類的工具、融入既有環境。半身、輪臂式等類人形機器人則具有成本、續航優勢。未來“人形&類人形機器人”有望占據機器人總應用量的20%-30%,其他形態的通用機器人占50%左右,特種機器人占20%左右。
數據顯示,今年全球將有萬臺以上人形機器人進入工廠場景訓練。工廠訓練是破除具身智能數據不足與實用性低下之間“引力束縛”的關鍵,也是積累高質量、大規模應用數據的必要手段。可以說,排名靠前的主要機器人企業都對進廠打螺絲興趣濃厚。
互聯網巨頭、車圈巨頭再度重相逢
機器人30強企業有理由對于跨界而來的其他產業領域玩家保持警惕。有一種提法將機器人國產鏈進行排序:第一梯隊是華為;第二梯隊是小米、小鵬;第三梯隊是宇樹、智元;第四梯隊是其他國內互聯網大廠。據傳華為在人形機器人賽道有望沿用造車模式,憑借供應鏈優勢和算力、模型、操作系統等核心優勢,引領機器人產業鏈飆出上佳表現。
華為不造車,但車圈內外都有其身影。在機器人產業,華為顯得更加直接,今年4月哈勃投資入資具身智能機器人頭部創企“千尋智能”,5月華為與優必選科技簽署全面合作協議,雙方將攜手推動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創新向工業、家庭等場景的效率提升和落地復制。
這一刻,最緊張的可能是曾經和華為貼身肉搏,如今在機器人賽道上又狹路相逢的友商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