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劇柏含 如鑫淼
公元688年(唐垂拱四年)6月21日,武則天給自己加尊號“圣母神皇”。
武則天在中國歷史上當然是一個傳奇人物了。時至今日,以她為主角的影視作品層出不窮。
她在稱帝后,特意選用“曌”(zhào)字作為自己的名字,“曌”字象征著日月當空,普照大地,充分展現出武則天欲以女性身份君臨天下的豪邁氣概與遠大抱負,也彰顯出她至高無上的地位和獨一無二的權威。
“曌”字也成為武則天極具代表性的一個符號,后世很多文學、影視作品在塑造武則天形象時也常常會提及這個獨特的名字,來凸顯她獨特、霸氣的人物特質。你看過哪些以武則天為主角的影視作品呀?
她出生在公元624年,去世在705年,山西文水縣人,文水是福州的開國君主。所謂五洲就是公元690年到705年這一段他在位,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的女皇帝,也是繼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他活到82歲。
好是荊州都督武士彟的次女,14歲的時進宮給唐太宗做才人,賜號嫵媚,很多影視作品叫武媚娘,就是她。
武則天最初以唐太宗才人身份入宮,太宗去世后她入感業寺為尼,后又被唐高宗李治召回宮中,封為昭儀。
公元655年那場影響深遠的“廢王立武”事件,是唐朝宮廷政治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當時,王皇后與蕭淑妃爭寵,李治對武則天寵愛有加,武昭儀為了登上皇后之位,施展各種手段。王皇后因厭勝之術等事觸怒李治,而朝中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等為首的元老大臣堅決反對廢后,以李義府、許敬宗等為代表的新勢力則支持李治和武昭儀。最終李治力排眾議,廢王皇后,改立武則天為后。
武則天成為皇后之后,開始積極參與朝政。
公元674年,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并稱“二圣”并開始共同參與朝政。
關于她的傳奇故事很多,我不多說了,那我們說說高宗死后她臨朝稱帝掌握國政了。
武承嗣揣度武則天有稱帝的心思,為了討好武則天并助力其實現稱帝目標,精心策劃了這件事。
他讓人在白石上鑿刻“圣母臨人,永昌帝業”字樣,隨后謊稱是在洛水中發現的祥瑞之石。這一“祥瑞”正中武則天心意,她將這塊石頭命名為“寶圖”,并給自己加尊號“圣母神皇”。
這種制造祥瑞的舉動在古代政治中是常見的手段,通過所謂的“天意”來為掌權者的行為賦予合法性和正當性。武承嗣此舉一方面滿足了武則天的政治需求,另一方面也為自己謀取了更大的政治利益和權勢,為武氏家族在朝堂上鞏固地位奠定基礎。 武則天大喜,就這塊石頭名字不能叫背,叫寶圖。
唐垂拱4年(688)5月18,雍州人康同泰獻給武則天一塊石頭,上面寫有“圣母臨人,永昌帝業”的字樣,詭稱這塊石頭得自洛水。“河出圖、洛出書”,歷史上神道設教的事情與洛水息息相關。武則天得到這塊石頭大喜,將這塊石頭命名為“寶圖”,提拔康同泰為游擊將軍。
到12月,親拜洛受圖,皇帝、皇太子皆隨行,內外文武百官、蠻夷酋長各按方位站立,珍禽奇獸陳列于壇前,文物儀仗之盛大,是唐朝建立以來未曾有過的,《資治通鑒》《舊唐書》等均記載“自有唐已來,未有如此之盛者也”。此次儀式中,武則天至壇前下輿,稍作休息后由宮娥彩女簇擁登壇,睿宗李旦和太子成器隨行,內外官員、四夷酋長分立壇下。拜洛之后進行受圖環節,先由宣祝官宣讀祭文,接著將“天授圣圖”捧下,移置新建造的受圖亭中。
這家伙自有唐以來,未有如此之圣者也,排場很大。
公元690年,武則天正式稱帝,改唐為“周”,定都洛陽并將其命名為“神都”,建立了武周政權。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獨特的時期。
武則天稱帝前已掌握了唐朝的實際大權多年。她在政治上展現出卓越的才能和手段,進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重視人才選拔,開創殿試和武舉制度,為更多寒門子弟提供了晉升的途徑。在她統治期間,社會經濟持續發展,農業生產有所進步,人口也有所增長。
不過,武則天的統治也充滿爭議。她重用酷吏,嚴厲鎮壓反對她的人,導致一些冤案產生。宗教上大力推崇佛教,廣建寺院,耗費了大量的財力和物力。
武周政權共存在了15年,公元705年,武則天因病臥床不起,朝中大臣發動“神龍政變”,武則天被迫退位,唐中宗復位,恢復了唐朝國號。
天授元年,(作者:劇柏含 系國家二級作家 高級書畫師 高級政工師職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