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伊沖突已經打了八天,西方媒體在統計伊朗導彈對以色列的打擊數據后,發現一個詭異現象。伊朗最近兩三天發射的導彈數量嚴重下降,但是以色列破防的比例卻大大提高了,這是怎么回事?
(挨炸的以色列城市)
我們先來看伊朗這幾天發射的導彈數據,按照以色列國防軍的統計口徑,前6天伊朗發射了370枚彈道導彈,其中僅有20枚命中目標。
西方媒體也根據社交媒體的公開數據做了歸納統計,他們認為伊朗在前6天就打了427枚彈道導彈,其中43枚命中以色列控制區。
計算下來,伊朗導彈在前6天的突防率大概只有5.4%~10%,可以說低得可憐。
結果第7天僅僅伊朗發射35枚左右的導彈,但卻有7次命中,突防率達到了20%,可以說是進步巨大。
目前第八天的導彈打擊數據尚未統計出來,另外伊朗今天還打了100架無人機,作為輔助打擊手段。
(西方媒體通過開源情報統計的部分伊朗導彈打擊數據)
要知道以色列方面肯定瞞報了一些命中的案例,所以伊朗導彈的整體突防率,肯定比目前計算出來的更高,但是第七天陡然提升的突防率,還是能說明一些問題。
伊朗導彈突防率的上升,可以說是必然事件,只不過比大家想象的時間點要來得早一些,為什么這么說呢?這還得一分為二,從以色列防御和伊朗進攻兩端來分析。
先說以色列這邊,漏防伊朗導彈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庫存反導攔截彈數量已經嚴重不足。比如箭-2/3、薩德、愛國者-3等防空反導系統,經過前6天的高強度攔截,這些作戰系統目前備彈數量幾乎見底,就連以色列國防軍也不得不承認,必須有選擇性地攔截一部分導彈,不能保證以色列所有控制區的安全。
(以色列防空反導作戰流程)
有一個很簡單的常識,在防空反導作戰中,為了確保命中概率,系統往往會發射并引導2枚甚至3枚攔截彈,去攔截1枚來襲導彈。
換句話說,伊朗人前6天向以色列發射了300~400枚彈道導彈,至少消耗掉以軍和美軍600枚攔截彈,這個數字如果寬裕了計算,甚至可能高達上千枚。
無論是以色列號稱自研的箭-2/3,還是愛國者-3、薩德這樣的美國貨,他們的攔截彈都是很精貴的產品,單價甚至高于伊朗發射的那些中近程彈道導彈,在這種消耗戰中,以色列和美國的預算壓力相當大。
更重要的是,攔截彈的生產規模本來就不大,產能也不高,以色列的庫存更不多,一周時間里消耗掉近千枚攔截彈,即便是有美國敞開供應,那也要考慮收著用了。好消息是,伊朗人的導彈也無法組織大規模的齊射了,每天的發射數量,最多也就只能維持在20~30枚的水平。
(被伊朗導彈二級火箭發動機砸壞的以色列電動車)
再看伊朗這邊,導彈發射數量從第4天開始斷崖式下降,之后最高峰也就是第7天的35枚,到了第8天,甚至需要重新發射突防效率更低的自殺無人機來輔助打擊了。
伊朗人的導彈打不出去,主要原因還是以色列在開戰初期的空襲中,著重打擊了革命衛隊航空航天部隊的重要導彈基地,導致很多導彈發射車和備彈無法運出地下工事,所以前幾天集中發射那些完好的中近程彈道導彈后,伊朗人的反擊就有些后繼無力了。
此外以色列也知道自己的攔截彈不夠打,因此開戰后持續動用空軍戰斗機,在伊朗西部地區巡獵導彈發射陣地和發射車,這也導致伊朗損失不少發射車,剩余導彈和車輛不敢輕易離開掩體組織齊射,發射陣地被迫不斷向東轉移。
(伊朗最新使用的“泥石”中程彈道導彈)
那就帶了一個問題,很多射程1500公里左右射程的彈道導彈,在伊朗中東部發射,夠不著以色列,只能動用射程超過1800公里的中程導彈,比如“卡德爾”、“霍拉姆沙赫爾”和“泥石”導彈。
作為更復雜更昂貴的中程導彈,數量必然沒那么多,因此伊朗人的反擊規模只能維持在單日20~30枚的水平。
不過中程導彈的投入使用,也客觀上提高了突防效率,畢竟這些導彈的彈頭末端飛行速度,可是要比中近程導彈高得多,攔截難度自然也更大。
(19日開始發射的“霍拉姆沙赫爾-4”中程導彈,它的彈頭重達一噸)
比如伊朗人和以色列人都重點提及的“泥石”導彈,這種兩級固體彈道導彈射程超過2000公里,載荷達到了700公斤以上。這也是伊朗稱其為“重型導彈”的原因,此前那些中近程導彈,戰斗部一般只有150~300公斤,殺傷力有限。
“泥石”導彈最大的優勢還不在戰斗部重量,而是它的兩級固體火箭設計,這意味著整個發射流程相比液體導彈要大大縮短,發射車和人員在野外暴露的時間也更短,以色列空軍要想獵殺這種導彈,難度就會高上幾個數量級。
最后,“泥石”這種中程導彈幾乎只有薩德、箭-2/3反導系統能夠攔截,其他的防空系統就只能充當氣氛組了。
(伊朗中程導彈的集束彈頭打出來的效果)
別看這兩天伊朗導彈一來,以軍就密集發射“鐵穹”攔截彈,七八枚導彈逐一升空的場景煞是壯觀,然而它們根本攔截不了末端速度超過5馬赫的彈頭,僅僅只能給圍觀人群提供一點安慰。
現在以色列就盼著美軍下場,很大程度上,就是希望美軍航母打擊群能夠從阿拉伯海方向,威脅伊朗中東部,從而壓制伊朗發射彈道導彈的能力。
很顯然,以伊沖突中的空襲大戰已經站在轉折點上,按照目前的趨勢發展,“血條”更長的伊朗就要逐漸占據上風,而能夠立刻改變戰局的美軍,還在等特朗普下最后的決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