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不到能直接上手解決問題的畢業生——這是當前制造業、新能源等多領域企業的共同痛點。面對數智化轉型、新工科崛起、“雙碳”目標下的產業變革,高校如何培養知識扎實、動手能力強且創新力足的實戰型人才?西京學院給出了答案:以競賽為練兵場,在教學創新、學科實踐、跨領域融合中全面發力,近三年,西京學院本科生參加省部級以上學科競賽累計獲獎3800余項,其中省部級獎項2730余項,用一份多面開花的競賽成績單,成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標桿樣本。
競賽的“根”在課堂,教師的“教”是關鍵
西京學院將教學創新作為競賽育人的先手棋。在第十屆西浦全國大學教學創新大賽中,學校以1項二等獎+12項三等獎+教師發展優秀獎刷新歷史,參賽與獲獎數均創紀錄。備賽期間,學校組織校內外專家開展20余場次線上線下競賽打磨活動,為參賽教師提供全方位支持。
西京學院的教學創新成果,最終轉化為學生的核心競爭力。以會計學院高夢穎團隊為例,其《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課程構建了“實例貫穿—實景浸潤—實踐賦能”教學模式,正是將企業風控崗位需求深度融入課堂的優秀實踐。該課程培養的畢業生得到企業“風險細節把控嚴謹,專業能力突出”的正向反饋,同時通過教學創新大賽的精準打磨,教師將創新理念進一步優化,并反哺日常教學,直接帶動學生在競賽中屢獲佳績,在實踐中贏得口碑。
多學科競賽賦能:構建應用型人才硬核實力
西京學院的競賽版圖覆蓋材料、智能裝備、數智經濟等多個領域,助力學生在不同賽道錘煉出硬核的綜合素養。
材料科學領域,西京學院在參與第七屆陜西省大學生金相技能大賽中,機械工程學院學生分獲二、三等獎。這項顯微鏡下的競技要求精密操作金屬樣品磨制、拋光等工序,直接檢驗實踐教學功底,進一步證明了西京學子的獲獎成果,是實驗室里練出來的真本事所得。
在智能裝備賽道,機械工程學院團隊在第十屆國際大學生智能農業裝備創新大賽中設計的《智能蔬菜收割整理一體機》,成功斬獲全國二等獎。
數智與經濟領域的表現同樣亮眼:在第二十一屆全國高等院校數智化企業經營沙盤大賽中,來自西京學院的2支隊伍獲二等獎,學生在虛擬企業中模擬數智化轉型,全面考察了參賽選手在企業經營管理應用方面的綜合技能與應變能力;在第十一屆全國大學生能源經濟學術創意大賽中,會計學院2項作品入圍國賽,該大賽已入選相關競賽目錄,是助力“雙碳”人才培養的重要賽事。
國際突破:視野與格局的雙向躍升
在全球學術舞臺,西京學子競爭強勁。2025年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和交叉學科建模競賽(MCM/ICM)中,學校首次斬獲F獎(國際特等獎提名),更有2項H獎(國際二等獎)、7項S獎(國際三等獎),由章培軍教授指導的藍天惠、邵文晨、李天樂團隊在B題“管理可持續旅游業”中表現突出,構建的多目標優化模型及提出的“動態限流+碳稅”政策組合方案獲評委認可,最終在包括清華大學25個隊、北京大學8個隊、美國西華盛頓大學、波士頓大學等全球6437支隊伍中躋身前2%。此外,田懷谷老師指導的團隊與李嘯月老師指導的團隊均獲H獎,7支隊伍獲S獎,覆蓋諸多領域,展現學生優秀的跨學科建模能力。
實踐育人:從競賽場到社會場的責任傳承
競賽不僅是能力檢驗,更是品格錘煉。西京學院將競賽與社會實踐融合,讓學生在服務社會中厚植擔當與責任意識。2024年“新時代青年延安行”社會實踐中,電子信息學院團隊遍歷10余處革命舊址,傳承紅色基因,獲“最佳組織獎”;2025年寒假,機械工程學院學生深入鄉村,用調研報告為產業發展建言,2份報告獲省級三等獎。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夯實專業能力,在服務社會需求中強化責任意識。
從磨好一塊金屬樣品到設計一臺智能農機,從解國際數學難題到模擬企業數智化轉型,西京學院的競賽育人模式,讓學生在具體領域錘煉硬技能,在跨學科融合中培養軟素質,在服務社會中培養大情懷。
選擇西京學院,就是選擇一個有平臺、有指導、有實踐的成長生態——這里有教師團隊的傾囊相授,覆蓋多學科的競賽舞臺,對接產業需求的實踐場景。在產業轉型的浪潮中,西京學院正以競賽為橋,為每一個追夢者鋪就一條從課堂到職場、從知識到能力的成才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