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達1222萬,“就業難”與“招工難”的結構性矛盾持續加劇——傳統行業崗位收縮與新興領域人才缺口并存,畢業生職業期待與企業用人需求錯位凸顯。在這場牽動千萬家庭的“就業大考”中,扎根西部的應用型高校西京學院,以“三個一切”的辦學理念,用系統思維與創新實踐給出了破題答案:從頂層設計到基層實踐,從校地協同到家校聯動,從本科培養到碩士賦能,探索出一條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特色路徑,為破解高校就業難題提供了鮮活樣本。
戰略破題:專家智庫賦能
就業是檢驗人才培養質量的“試金石”,更是連接教育鏈與產業鏈的樞紐。西京學院特邀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指導委員會職業生涯教育與就業指導專家組副組長劉鑄教授進行專題授課,他指出,高校要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優化專業設置,加強產教融合,推進招生、培養與就業聯動,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副校長郭建新表示,以此次報告會為契機,進一步完善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將其轉化為推動就業工作的具體舉措。
校地協同:暢通區域人才流通渠道
作為服務區域經濟的應用型高校,西京學院深化“扎根地方、反哺地方”使命。今年5月,聯合西安、商洛兩地人社部門及110家優質民企舉辦“校地協同?民企引才”招聘會,釋放2496個覆蓋先進制造、數字經濟等領域的崗位,吸引2300余名畢業生參與。
活動設置“人社服務專區”與“職業指導專區”雙專區,實現政策解讀、簡歷診斷、崗位匹配“一站式”服務。這種模式既解決企業“招工難”,又破解學生“信息差”。
基層創新:二級學院實踐,鍛造"多方協同"育人新生態
在就業工作的“最后一公里”,西京學院將創新下沉至二級學院。以商學院為例,其構建的“學生主動、教師幫扶、學院推動、家長助力”協同機制成效顯著。通過把就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有效激發了學生就業的主動性,調動起了家長助力就業,發揮了教師幫扶就業作用和學校推動就業核心作用,“家校聯動、四力協同”力促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機制成效顯著。
分層賦能:本研協同推進,拓展多元就業新空間
針對不同學歷需求,西京學院實施“分類培養、分層賦能”。本科教育夯實就業基本盤的同時,研究生教育開辟“服務國家戰略”新路徑——與新疆溫宿縣簽訂校地合作框架協議,并舉辦研究生專場招聘會。溫宿縣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胡新民對溫宿縣的情況進行了詳細介紹,并指出,為深入推進“人才強阿”戰略,實施千名碩博全職引進計劃,加快優秀人才集聚,助力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溫宿縣希望與西京學院共同探索出一條符合校地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理論升華:打造"供需耦合"就業生態
從實踐探索到理論升華,西京學院將就業工作視為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的系統工程。學校以“五全”就業工作體系為總綱,通過“招生-培養-就業”全鏈條閉環設計、校地資源深度整合、多方協同機制創新,構建起從學業規劃到職業發展的全周期服務體系。
依托就業創業工作推進會、教育部供需對接就業育人項目、宏志助航計劃雙選會等品牌活動矩陣,西京學院構建起“全員覆蓋、全程指導、全面服務”的就業支持網絡——精準對接企業資源,為畢業生年均提供約16.9萬個優質崗位選擇,實現就業指導服務100%覆蓋。這一系統化實踐不僅顯著提升了畢業生就業質量,更推動學校與地方經濟形成“人才共育、產業共興”的良性共生格局。
西京學院的實踐探索,為破解高校畢業生就業大考提供了關鍵啟示:就業難題的破局,既需要政策支持與社會協同的外部合力,更需要高校以改革思維重構人才培養邏輯。當教育供給與社會需求實現精準對接,當個人發展與時代需求達成同頻共振,高質量就業的答案,正通過這樣的創新實踐愈發清晰可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