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熱愛!
作者 | 趙勁松
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
安徽省蚌埠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小學數學教研員
1998年,18歲的我從江蘇省蘇州鐵路師范學校畢業,被分配到安徽省蚌埠鐵路第五小學。當時的學校很小、很破,但對從農村走出來的我來說,足夠了。就這樣,在人生最美好的年華,我帶著滿腔的喜愛奔向了教育的山海。
清晰地記得,那個時候生活與工作是那樣美好,我喜歡琢磨課、琢磨學生,感覺睡覺都是對生命的一種浪費。然而,那時的我不知道什么是教學雜志,沒聽過名師的課,教學上的一切都只是自己的想當然。我就像一株野草,在旺盛生命力的支撐之下,野蠻生長。
一次,學校同事從外地聽課回來,說上課的是一個特級教師,我驚訝極了:“還有特級教師?那一定是全中國最頂級的教師吧?”
“不能說全中國最頂級,蚌埠也有特級教師。”
“蚌埠也有?有幾個?”
“不知道,估計有一兩個吧。”
從此,我對特級教師充滿神往,很想去看看蚌埠的特級教師長什么樣。并非要向特級教師邁進,我就是純粹想看看。那時,特級教師是那樣遙遠,不在我的世界里。
其后幾年,在經歷學校撤并和人員分流后,我于2006年考入蚌埠新城實驗學校。在新學校,我第一次知道什么是“試教”“磨課”,教學在我的頭腦中開始清晰起來。2007年,我遇到了恩師蚌埠市教研員陳濤老師,她安排我第一次上了全市公開課,并指導、幫助我在省級雜志上發表了第一篇文章。
從那時起,我理解專業成長不僅要不斷琢磨怎樣更好地教,還要很好地寫下來。我覺得自己“上道”了,對教育也由喜愛升溫為熱愛。
2008年的一次市教研活動中,有兩位新晉特級教師介紹了自己的成長經驗。我第一次知道原來特級教師是評出來的,而且特級其實離我并不遙遠。2011年,一位同事請我幫忙備課,他要參評特級教師,我才發現特級居然已經來到我的身邊。
也許,我也應該考慮參評特級教師了。
從絲毫沒有想法到有想法,這是一個質的改變。這個改變我用了13年,而我知道之所以會有這個改變,不是時間的累積,而是專業的沉淀。
有了想法就要馬上行動,我找到了《安徽省特級教師評審標準》。當“特級教師”被標準賦予條條框框后,神秘的面紗被揭去了,有一種“明碼標價”的俗世感。雖然心中有些失落,但我更多是喜悅,起碼自己有機會參評。
對照標準逐一審視,好在我一直未曾懈怠,論文發表、獲獎、課題都有,缺少的是市廳級表彰和支教。
機會來了,或者說挑戰來了。
2013年7月,安徽省首屆青年教師教學技能大賽在淮南舉行,第一名授予省五一勞動獎章。因為我曾獲得省賽課第一名和全國賽課一等獎,因此市教科所安排我參賽,希望能為蚌埠添彩。
獎項雖誘人,但我心里其實沒有抱太大奢望,因為100名選手不分學科學段,而且要歷經即興演講、無資料備課、無生教學、課堂板書四輪比賽。
“臨事而懼,好謀而成。”我相信孔子所言,然而經過一個月煉獄般的準備,卻在上課開始后的2分鐘遭遇停電。那一瞬間,7位評委不禁低呼:停電了。講臺上的我反而成了全場最鎮定的人,沒有絲毫停頓。一方面是大賽的歷練,另一方面是除了課件我還做了一份備用教具。
2021年,我偶遇一位當年的評委,她居然還記得我,記得那個停電事故,以及最終由事故變成的故事。感謝停電,因為這個意外,我竟然奪得第一名。機會總是留給準備好的人,運氣同樣是。
因為省五一勞動獎章的獲得,領導認為我應該發揮模范作用,因此安排我到淮上小學支教。一切似乎是水到渠成,2016年5月我獲評特級教師。
回首這一過程,許多人的幫助我始終銘記在心,尤其是陳濤老師,她是我生命中的貴人,給予我平臺和幫助。
評上特級教師后,看著我長年熬夜的母親心疼地說:“現在可以歇歇了吧?”
怎么能歇呢?這是無上光榮,更是一種使命,熱愛在這一刻已經升華。我越發地努力,享受課堂,筆耕不輟。成立名師工作室后,更是由一個人的行走變為一群人的奔跑。
各位老師,如果你對參評特級教師有向往,我的建議是:對照文件要求,多閱讀、多上課、多寫作,為每一次機遇全力以赴,默默地積累,野蠻地生長。
如果你再問我專業成長有什么訣竅,我想說:唯有熱愛!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白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