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青年社會實踐正當時
雙墩遺址公園里,年輕人的手指輕撫七千三百年前的陶片紋路,探尋淮河文明的源頭心跳;童仁產業園內,無人機低空盤旋,大學生們驚嘆的目光追隨著“低空經濟”的翅膀;激昂的吉他聲浪撞破排練室的墻壁,一支大學生樂隊正為路演揮灑汗水......
熱情的七月里,青春浪潮在珠城蚌埠翻涌。暑假以來,來自多所高校的學子們匯聚蚌埠,深入田間地頭、工廠車間、社區巷陌,用雙腳丈量皖北振興的脈動,用專業知識鏈接產業升級的浪潮。團市委精心搭建實踐舞臺,為青春才智與城市發展“雙向奔赴”落下生動注腳。
調研遍布田間 論文寫在地頭
“為期一周的實踐活動中,從團隊成員的熱忱協作,到深入基層探尋產業脈動與教育現狀,所有不期而遇的溫暖與撼動人心的瞬間都在我們的記憶深處鐫刻下鮮明的印記。鄉村振興的圖景在眼前緩緩鋪展,為鄉土注入活力、為童心點亮星光的使命感,在我們的心中悄然發芽。”合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王東妹在“實踐歸來話成長”課題調研總結報告交流會中向大家分享了團隊在蚌埠市期間的學習實踐成果。
7月7日至11日,來自合肥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安徽理工大學化工與爆破學院的“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來蚌開展“青聚蚌埠——探尋皖北振興中的青春答案”課題調研活動,以紅色文化探尋、企業實地探訪、愛心托管服務、文旅融合體驗、志愿服務等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讓來蚌的大學生深深愛上了這座美麗的城市。
在“實踐歸來話成長”總結報告會中,合肥工業大學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的成員在總結匯報時分享道:“鄉村振興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需要社會各界以及青年人的共同參與和不懈努力。我們期待未來能夠繼續攜手共進,充分發揮各方優勢,共同為鄉村振興事業貢獻青春力量。”會上,團市委和市委人才局相關負責人向青年學子發出與蚌埠市來一場“雙向奔赴”的誠摯邀約,并現場發放《蚌埠市青年人才就業創業政策明白紙》。
從先民刻符到科創引領
今年暑假以來,團市委接洽“三下鄉”團隊73個,覆蓋青年學生855人。
“七千三百年前雙墩先民在陶片上刻下符號,那是文明初創的智慧火花,承載著先民對生產生活的觀察與記錄,更蘊藏著突破原始表達桎梏的創造精神。”安徽理工大學化工與爆破學院團隊在參觀雙墩國家遺址公園中,探尋了淮河文明之源,感知了蚌埠這座城市的歷史脈絡與文化傳承。
在安徽超鋰電子有限公司與安徽先導新材料有限公司,合肥工業大學實踐團成員參觀了自動化卷繞裝配機械臂運作,體驗數字化管理高效,感受高安全長壽命磷酸鐵鋰電池的智造實力,了解了安徽先導新材料作為新材料領域 “隱形冠軍”,在鉍、砷化鎵等戰略金屬高純材料研發生產上頗具實力,其產品應用撬動千億產業鏈,這其中資源精深加工的突破離不開穩定的青年研發團隊。
“我是入學以來第一次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這也是我首次將課堂所學的材料科學與實際生產緊密連接,同時真切感受到了蚌埠這座城市對青年人才的重視與支持。”合肥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團隊隊長舒震宇在童仁產業園沉浸式體驗低空經濟產業時向企業負責人說道。
沒有圍墻的青春舞臺
《離開地球表面》充滿力量的音樂前奏在排練室響起,年輕的“擎樂隊”正為即將到來的大學生社團路演活動進行著細致的排練。隊長韓慶是位來自安慶市的小伙子,如今已是半個蚌埠“土著”。2018年,他來到蚌埠市求學,畢業后并沒有像許多同學一樣奔向大城市,而是選擇了留下。“蚌埠市這幾年的發展挺好,我自安徽科技學院畢業后就留在了蚌埠市,這里的生活節奏讓人覺得舒服,很適合我們年輕人打拼和生活。”如今,韓慶不僅在蚌埠市工作、嘗試創業,更在這里安了家,對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歸屬感。
青年音樂家孵化計劃(樂隊專項)的發起人孫兆民說:“我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遇到了正在街頭路演的大學生們,經溝通了解到,團市委正在開展全年的社團路演活動,但是很多大學生沒有排練的地點,也沒有專業的設備,且樂隊的成員是來自五湖四海的大學生,缺乏音樂資源和表現舞臺。我目前正在經營一家音樂工作室,所以愿意無償地為大學生們提供排練場所。”
“以前去外面租排練室排練需要數十元一小時,現在通過團市委的資源嫁接,我們終于有屬于自己的排練房了,同時能接觸到更多演出機會和更大舞臺。”安徽財經大學學生儲澤熙和他的樂隊排練完后向大家分享道。
不論是充滿春日浪漫的固鎮櫻花節,還是“五一”小長假期間的垓下遺址公園,抑或是周末的大學城街區,時常能看到朝氣蓬勃的大學生在舞臺上綻放青春光彩。團市委從學校音樂老師、獨立音樂人等優秀音樂工作者中及蚌埠市青年音樂家協會里聘請了青年樂隊導師為他們提供專業指導。每每在演出的結尾,總會有市民上前詢問,“你們下一場什么時候演?”
暑期社會實踐團成員深入養殖場
暑期社會實踐團成員與村民交談了解情況
青風采
千余名青年學子來蚌共赴“挑戰杯”科創盛宴
近期,來自全省86所高校的350支團隊師生代表共計1000余人齊聚蚌埠市,參加第十一屆“挑戰杯·華安證券”安徽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本次“挑戰杯”賽事特別融大學生音樂嘉年華、青年學子蚌埠行、黨團隊一體化實踐等3項蚌埠城市特色活動。
2000名學子齊聚音樂嘉年華現場,蚌埠市青年音樂家協會和大學生樂隊聯盟的合奏演出瞬間點燃整個現場。200名高校學子通過實地參觀、政策宣講、互動交流等形式,深入了解蚌埠市產業創新、文化底蘊及人才政策。50名少先隊員代表走進安徽財經大學參加黨團隊一體化實踐活動,沉浸式感受科創魅力,在互動中厚植科學探索精神。
活動期間,團蚌埠市委提供“保姆式”的接駁服務,累計調度擺渡車96班次,服務時長31小時。閉幕式現場,8個項目與蚌埠本地企業達成合作意向并簽約,持續深化科創競賽對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就業創業的牽引作用,著力做好青年科創競賽的“后半篇文章”。
“青年專家(博士)科技助農服務團”精準賦能鄉村振興
“陳教授,我們種植蘑菇每年有4個月的空棚期,怎么才能最大化地把空棚利用起來,讓它也‘生金’啊?”固鎮縣二月二種植家庭農場負責人張露雨向前來實地對接的“青年專家(博士)科技助農服務團”成員安徽農業大學教授陳峰道出了困惑。在活動現場對接環節,陳峰專程來到農場“把脈問診”,他仔細查看了棚室條件,詢問了現有的種植模式和技術細節,針對張露雨的空棚高效利用訴求,現場提出了兩個初步解決方向,并表示將根據農場的實際情況,盡快拿出一套量身定制的優化方案,讓空棚期也能變成增收期。
7月2日上午,陳峰參加了安徽省“青年專家(博士)科技助農服務團”蚌埠行活動。包括陳峰在內,來自安徽省農科院、安徽農業大學、安徽科技學院等院校的17名青年專家(博士),與24名像張露雨一樣的創業青年面對面,圍繞蘑菇種植技術、自動化農業設施改造、生豬繁殖及疫病防治、水稻育秧基質改進等具體而迫切的農業科技需求,展開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交流。
青短訊
團五河縣委牽頭成立虹心橋法律服務站
近日,團五河縣委聯合縣委社會工作部、縣司法局舉辦新就業群體法治服務座談會暨虹心橋法律服務站授牌儀式。活動由虹城志愿者聯合會具體承辦,現場為虹心橋法律服務站授牌,并為兩家駐站律師事務所的青年律師發放聘書。座談會上,青年律師針對新就業群體的相關法律知識進行宣講,通過法律條文講解、合同風險剖析、現場答疑解惑等方式,增強新就業群體青年風險防范意識。交流互動環節,參會的新就業群體青年針對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法律問題與律師進行現場交流。活動進一步增強了新就業群體青年的法律意識,樹立法治思維,切實提升新就業群體青年的法律知識儲備。
團龍子湖區委舉辦助力招商人才沙龍暨青聯思享匯活動
近期,團蚌埠市龍子湖區委、龍子湖區青聯舉辦助力招商青聯人才沙龍暨青聯思享匯活動。青聯委員和青年企業家共同觀看了龍子湖區招商推薦片,區招商部門工作人員介紹并解讀了各項招商政策、重點產業發展方向以及高效的投資服務保障等。座談中,青聯委員和青年企業家立足自身企業經營實際,圍繞招商引資工作,進行頭腦風暴,深入交流探討各自的見解和思路。此次活動不僅為青聯委員和青年企業家搭建了一個深入交流、相互學習的平臺,也為龍子湖區招商引資工作注入了活力。
青思語
推進全面從嚴管團治團 凝聚青春奮進之力
□團蚌埠市淮上區委書記 李 娜
從嚴管團治團,核心在“嚴”,關鍵在“治”。要把政治標準貫穿始終,從思想源頭筑牢青年信仰之基,讓聽黨話、跟黨走成為自覺追求;要規范組織體系,嚴格落實各項制度,讓基層團組織既有形更有效,成為凝聚青年的“強磁場”;要錘煉干部隊伍,強化責任擔當,讓團干部成為青年愿意信賴、主動追隨的領路人。
從嚴不是束縛,而是為了更好地引領。唯有以嚴的要求校準方向,以治的實效凝聚力量,才能讓團組織始終充滿朝氣與活力,才能引領青年在新時代征程中找準定位、貢獻力量。
(通訊員王力弘、記者沈思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