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初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在毛主席的領導下已初具規模。然而,革命的道路并非坦途。3月上旬,受當時黨內“左”傾盲動思想影響的中共湘南特委,派遣代表周魯抵達井岡山,做出了一個日后被證明是重大挫折的決定:撤銷具有統籌全局作用的前敵委員會,改組為權限僅限于軍隊工作的中共第一師委員會,并改任毛澤東為師長。
更為關鍵的是,特委嚴令工農革命軍離開苦心經營的井岡山,南下湘南支援暴動。這一指令,迫使毛澤東、何長工(時任第一師黨代表)等不得不率主力離開。紅軍前腳剛走,江西國民黨軍便乘虛而入,迅速占領了井岡山外圍的平原地區,根據地遭受嚴重損失。這一挫折,深刻揭示了脫離實際、盲目行動的危害,也為日后毛澤東強調“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提供了反面例證。
與此同時,湘南起義在朱德、陳毅的領導下聲勢浩大,但也引來了敵人的瘋狂反撲。3月下旬起,國民黨粵、湘兩省軍閥調集約7個師的兵力,南北夾擊郴州地區的南昌起義軍余部和湘南農軍。面對敵強我弱的嚴峻形勢,朱德、陳毅展現出卓越的戰略眼光和決斷力。為保存革命火種,他們果斷決定放棄湘南,率領部隊和部分農軍分兩路(朱德率主力經耒陽、安仁;陳毅率湘南農軍及宜章獨立營經資興)向井岡山方向戰略轉移。這一決策,避免了在不利條件下與強敵決戰,為革命力量保留了寶貴的種子。
此時,已率部進至湘南酃縣(今炎陵縣)一帶的毛澤東,敏銳地捕捉到湘南起義部隊受挫轉移的信息。立即調整部署,命令由袁文才、王佐部隊改編的第二團(團長袁文才,黨代表何長工)火速西進資興,任務是接應從郴州方向撤出的陳毅所部農軍;毛澤東則親率由秋收起義部隊為主力的第一團(團長張子清,黨代表何挺穎)挺進汝城,構筑防線,頑強阻擊尾追朱、陳部隊的湘敵,為轉移部隊爭取了寶貴時間。這一及時的接應與阻擊,是井岡山會師得以實現的關鍵保障,也展現出了毛主席高超的指揮藝術和主動接應同志的革命情誼。
4月中旬,歷經艱險的朱德、陳毅所部與毛澤東率領的部隊先后抵達寧岡礱市。4月28日(一說24日左右),龍江書院文星閣,兩位偉人的手緊緊握在一起,實現了中國革命軍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井岡山會師”,當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兩支最具戰斗力的革命武裝力量——南昌起義與秋收起義的余部,實現了偉大的歷史匯合。
會師后的整合與建軍:兩軍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6月按中央指示改稱“紅軍第四軍”)。朱老總憑借其卓越的軍事資歷和威望,被推舉為軍長;毛主席以其卓越的政治領導才能和根據地建設思想,擔任軍黨代表和首任軍委書記,兩人成為這支新型人民軍隊的靈魂人物。王爾琢這位黃埔一期生、南昌起義重要骨干,以其出色的軍事素養擔任參謀長,成為朱德軍長在軍事指揮上的得力臂膀。
部隊初轄三個師,但很快因給養困難和編制優化,撤銷師級建制,縮編為軍直轄四個主力團:
第二十八團(團長王爾琢兼任,黨代表何長工):由南昌起義軍余部為主編成,是紅四軍戰斗力最強的核心主力。
第二十九團(團長胡少海,黨代表龔楚):由宜章農軍編成,革命熱情高漲。
第三十一團(團長張子清/朱云卿,黨代表何挺穎/蔡協民):由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編成,政治素質強,是毛澤東帶上井岡山的骨干。
第三十二團(團長袁文才,副團長王佐,黨代表陳東日):由袁文才、王佐的井岡山地方武裝改編,熟悉當地情況,是守衛根據地的中堅力量。
全軍共6000余人,裝備雖然簡陋,但士氣高昂,且集中了當時黨內絕大部分優秀的軍事和政治人才。這次會師,極大地壯大了井岡山革命武裝力量,為粉碎敵人“進剿”、鞏固和發展根據地奠定了堅實的軍事基礎。
粉碎贛敵“進剿”:從被動防御到主動出擊的轉變。在紅四軍成立之際,正值國民黨軍對井岡山根據地發動多輪“進剿”。以毛主席為書記的軍委和后來的特委,制定了“對國民黨統治勢力比較強大的湖南取守勢,對統治勢力比較薄弱的江西取攻勢”的正確戰略方針(“對湘取守勢,對贛取攻勢”)。這一方針深刻體現了毛澤東、朱德等領導人避實擊虛、集中兵力殲敵的軍事智慧。
擊破第二次“進剿”(4月下旬):贛敵楊如軒第二十七師第七十九、八十一團從永新、遂川進犯。朱毛決定集中兵力殲敵。具體由朱德、王爾琢率二十八團、三十一團一部在遂川五斗江設伏,先擊潰敵八十一團大部,隨后乘勝追擊;在毛澤東指揮的三十一團另一部配合下,于永新城附近再擊潰敵七十九團一個營。敵軍倉皇棄永新逃往吉安。此役首戰告捷,紅軍收復永新,極大鼓舞了軍民士氣,朱毛的戰場指揮和王爾琢的戰術執行功不可沒。
擊破第三次“進剿”(5月中旬):贛敵糾集5個團再次來犯,楊如軒親率師部及七十九團等進占永新,主力4個團企圖經龍源口進攻寧岡。此時,朱德率二十八團及三十一團一營活動于永新西鄉小西江區。在偵知敵主力南渡禾水、永新空虛的情報后,朱德當機立斷,決心長途奔襲永新,直搗敵心臟。
部隊在小西江區緊急動員后,由王爾琢具體部署指揮,急速東進。途中在草市坳與敵出城西犯的第七十九團遭遇。王爾琢指揮二十八團正面猛攻,三十一團一營在伍中豪帶領下迅速迂回敵后,僅用兩小時即全殲該團。紅軍乘勝直撲永新城,朱德、王爾琢身先士卒,指揮部隊突入城內,再殲敵二十七師師部及二十七團一個營,擊傷敵師長楊如軒。龍源口之敵聞風喪膽,倉皇撤退。此役以4個營兵力殲敵1個師部、1個團另1個營,繳獲極豐(包括山炮、迫擊炮、大批槍支彈藥和銀元),是紅軍集中兵力、長途奔襲、出奇制勝的經典戰例。
思想奠基與擊破第四次“進剿”(6月中旬):在反“進剿”的間隙,毛主席于5月20日在寧岡茅坪主持召開了中共湘贛邊界第一次代表大會,面對部分同志因強敵環伺而產生的“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以深邃的歷史洞察力和堅定的革命信念,科學分析了中國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展的條件,再次明確并系統闡述了“堅決地和敵人作斗爭,造成羅霄山脈中段政權”的方針,嚴厲批判了逃跑主義。大會選舉產生了以毛澤東為書記的湘贛邊界特委,統一領導邊界黨政軍工作,陳毅接任紅四軍軍委書記。這次會議為根據地斗爭提供了堅強的思想領導與組織保障,毛主席的政治定力和理論闡述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會后,分田運動深入開展,根據地建設得到加強。
6月,贛敵楊池生(第九師)、楊如軒(第二十七師)共5個團,以楊池生為總指揮,發動規模更大的第四次“進剿”。湘敵亦有策應。邊界特委和紅四軍軍委決定,主動撤出永新,誘敵深入根據地中心寧岡,利用有利地形和群眾條件殲敵。紅軍主力隱蔽集結于寧岡新城、睦村一帶。6月23日,敵兵分兩路向寧岡門戶新、老七溪嶺進犯。
新七溪嶺方向:敵楊池生部一個團憑借火力優勢猛攻。朱德親臨前線,與陳毅(指揮軍部)及朱云卿(三十一團團長)、胡少海(二十九團團長)指揮二十九團、三十一團一營依托險要工事,浴血奮戰,多次打退敵人沖鋒,頑強守住了陣地。
老七溪嶺方向:敵兩個團搶先占領制高點。王爾琢率二十八團多次強攻受阻。關鍵時刻,王爾琢組織黨員和骨干成立“敢死隊”,由營長林彪、肖勁等率領,在密集火力掩護下發起決死沖鋒,經反復拉鋸,終于擊潰守敵。王爾琢隨即指揮部隊迅猛追擊,直插龍源口,切斷新七溪嶺敵軍退路。
新七溪嶺之敵陷入包圍,在紅軍前后夾擊下迅速崩潰。紅軍取得龍源口大捷,殲敵一個團,擊潰兩個團,繳獲大批武器(包括第一挺重機槍),粉碎了第四次“進剿”。根據地群眾歡欣鼓舞,傳唱“不費紅軍三分力,打敗江西兩只羊(楊)”的歌謠。此役是朱毛紅軍“集中兵力、誘敵深入、各個擊破”軍事原則的完美體現,朱德的全局指揮、王爾琢的關鍵突破、陳毅的政治動員保障以及前線指戰員的英勇犧牲精神共同鑄就了輝煌勝利。
龍源口大捷后,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進入全盛時期。紅色區域擁有寧岡、永新、蓮花三個全縣,以及吉安、安福、遂川、酃縣各一部,面積達七千多平方公里,人口約六十五萬。土地革命普遍開展,黨組織和紅色政權日益鞏固,紅軍在戰斗中不斷壯大,積累了寶貴的游擊戰爭經驗。
這段艱苦卓絕而又光輝燦爛的斗爭歷程,是中國共產黨人獨立領導武裝斗爭、探索革命新道路的關鍵一步。是無數革命先輩們的智慧、勇氣與犧牲,共同書寫了中國革命史上壯麗的井岡山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