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爾沁沙地南緣,藏著一個以歌為犁的農業大縣——遼寧省彰武縣。這個總人口不足40萬的農業縣,卻有300多名詞曲作者、56個音樂創作小組、近千首原創歌曲,每年有2萬余名農民參與演唱活動。近日,記者走進這個被音樂浸潤的東北小城,探尋“草根音樂”背后的鄉村振興密碼。
上午9點,彰武縣兩家子鎮的村民姚玉輝喂完牛,坐在窗前翻看自己寫的歌詞本。“聽那又是一夜秋風刮,看那又是一季北雁回家……”他輕聲哼著新寫的詞,手指在腿上打著節拍。這位“牛倌”不僅是村里的養殖能手,還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詞作者。
“白天干活,晚上寫詞,習慣了?!币τ褫x笑著說,他還辦了“耕耘詩社”,召集村里愛寫詩、唱歌的農民一起創作。有時候,大伙都擠在他家,寫詞、改曲?!俺璨粸槌雒褪菆D個樂呵,唱咱自己的日子。”
在彰武,像姚玉輝這樣的“草根音樂人”并不少見,他們有的是退休工人,有的是水果攤攤主、有的是老師,但無論什么身份,都是默默地寫,開心地唱。
東六家子鎮的豆腐匠王寶林,每天早起磨豆子時,總會哼唱自己寫的《快樂的豆腐匠》:“泡上了豆子刷凈了鍋呀,牽過來毛驢套上了磨呀,成捆的干柴架起了火呀……”最初,王寶林根本不識譜,唱歌完全靠記旋律,現在他能把熟悉的歌曲通過電子琴演奏寫出簡譜來,還創作了幾十首歌。
“這里的音樂沒有門檻?!闭梦涞赜蛞魳费芯繒撌既藢O建國說,“種地的就唱莊稼,養牛的就唱牛羊,真情實感就是最好的歌詞。”
你很難想象,這樣一個遍地歌聲、處處歡笑的東北小城,因為靠近科爾沁沙地,過去是遼寧的“沙窩子”。多年來,彰武縣不斷治沙植綠,不僅將“沙進人退”變為“綠進沙退”,還發展出硅砂深加工、樟子松育苗、林下草藥等多樣化產業。
“既富了口袋,還要富腦袋?!睂O建國介紹,漢族、蒙古族、滿族、回族、錫伯族等15個民族聚居,讓彰武地域音樂呈現出多民族融合的特色。而且,彰武縣詩人、詞人、善歌者眾多,勞作之余,大家聚在一起遣詞作詩、放聲歌唱,是再平常不過的事。
在遼寧彰武縣后新秋鎮燒鍋村文化廣場,一名歌手正在演唱。(受訪者供圖)
多年來,彰武縣打造多樣化的音樂文化活動,讓鄉村更具人氣,更有活力。1984年,東六家子鎮舉辦首屆農民賽歌會,從此點燃了全縣的音樂賽歌熱情。如今,農民賽歌會已成為彰武縣群眾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閃亮品牌,每到賽歌會舉辦之時,人們就像過節般開心。
7月1日,彰武縣后新秋鎮燒鍋村文化廣場上匯聚了近千人,來觀看“頌歌感黨恩 共筑中國夢”農民歌手大賽。臺上的14個歌手,有的是莊稼漢,有的是果農,有的是返鄉創業的青年,臺下則是鎮上的親朋好友,大家談笑風生,時不時為自己的三哥二姨、侄子侄女的表演吶喊、鼓掌。
在遼寧彰武縣后新秋鎮燒鍋村文化廣場,村民前來觀看歌手大賽。(受訪者供圖)
“日子有奔頭,生活才有樂子。這些歌聲,就是農民對美好生活最樸實的表達?!焙笮虑镦傸h委書記程華說,在彰武,音樂早已超越娛樂,成為凝聚人心、激發內生動力的文化密碼。正是這田間地頭飄出來的歌聲,正譜寫著鄉村振興最動人的樂章。(記者武江民)
地理科普延伸閱讀
遼寧彰武:鄉村農歌
在遼寧省西北部的科爾沁沙地南緣,有一座被音樂浸潤的東北小城——彰武縣。這座總面積3641平方千米的農業大縣,以“沙窩窩里飄出千首農歌”的獨特文化現象,譜寫著鄉村振興的動人樂章。這里不僅是遼寧防風治沙的前沿陣地,更以300余名詞曲作者、56個音樂創作小組、近千首原創歌曲和年均2萬余名農民參與的演唱活動,構建起中國鄉村文化振興的鮮活樣本。
沙海綠洲的生態蝶變
彰武縣地處北方農牧交錯帶,歷史上曾飽受風沙侵襲。通過三代人持續70年的治沙攻堅,全縣森林覆蓋率從2.9%提升至31.5%,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折。章古臺鎮的萬畝樟子松林,成為阻擋科爾沁沙地南侵的綠色長城;阿爾鄉北甸子村的“治沙書記”董福財,帶領村民在流動沙丘上栽下300萬棵樹,硬是將不毛之地變為“塞北綠洲”。
生態治理催生產業蝶變。依托沙地特有的硅砂資源,彰武建成中國北方最大的硅砂深加工基地,長江礦業300萬噸擦洗砂項目、瀚海公司與聯信金瑩的國有礦開發合作,推動硅砂產業年產值突破8億元。更令人矚目的是,沙質土壤與溫帶季風氣候的獨特組合,孕育出彰武花生的卓越品質——莢果呈斧頭形,籽仁粉紅光亮,蛋白質含量達32.6%,通過國家地理標志認證后,年出口量占遼寧農產品出口總額的15%。
田間地頭的音樂革命
在彰武,音樂早已突破藝術范疇,成為鄉村振興的精神密碼。兩家子鎮的“牛倌”姚玉輝,白天放牛晚上寫詞,創辦的“耕耘詩社”吸引30余位農民加入;東六家子鎮的豆腐匠王寶林,將磨豆腐的節奏化作《快樂的豆腐匠》旋律,從文盲成長為能寫簡譜的“農民作曲家”。這種“白天勞作、夜晚創作”的生活方式,在彰武形成獨特的文化景觀:全縣擁有56個音樂創作小組,年均產出原創歌曲300余首,其中《永不退縮的河》《跟我種樹去》等作品,以治沙精神為主題,在短視頻平臺獲得超億次播放。
農民賽歌會成為這場文化革命的引擎。自1984年東六家子鎮首創以來,這項活動已延續40年,從田間地頭發展到央視舞臺。2025年7月1日的后新秋鎮燒鍋村賽歌會上,14位參賽者涵蓋果農、返鄉青年和養殖戶,臺下千名觀眾揮舞熒光棒合唱的場景,印證了“音樂無門檻”的群眾基礎。正如彰武地域音樂研究會創始人孫建國所言:“種地的唱莊稼,養牛的唱牛羊,真情實感就是最好的歌詞?!?/p>
三產融合的振興密碼
彰武的鄉村振興之路,是生態治理、文化賦能與產業升級的立體交響。在農業領域,構建起“花生+黑豆+地瓜”的特色種植體系:彰武黑豆獲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種植面積達20萬畝;明水地瓜以沙壤土種植的獨特品質,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畜牧業則形成“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天豐牧業入選國家羊核心育種場,全縣肉蛋奶年產量突破67萬噸。
工業轉型同樣精彩。硅砂產業向高端延伸,聯通管業、華洲重工等企業開發的覆膜砂、精密鑄造砂,使產品附加值提升300%;農產品深加工形成全產業鏈,道奇藍海速凍食品、沃土科技淀粉加工等項目,帶動就業1.2萬人。2024年,全縣規上工業產值突破90億元,新能源產業以50萬千瓦光伏項目為引領,年產值增長31.9%。
文旅融合開辟新賽道。依托德力格爾草原、大清溝水庫等生態資源,打造8條“生態+研學”精品線路,2024年接待游客近百萬人次。寧昌古城遺址的考古發掘,讓這座擁有2300年歷史的古城煥發新生;人民網“百品進百城”直播中,彰武黑豆、花生等50余種農產品單場銷售額突破300萬元,電子商務交易額達2.9億元。
文化治理的深層邏輯
彰武現象的本質,是文化治理在現代鄉村的創造性實踐。來虎村通過“黨建+綠美”模式,將環境整治與基層治理結合,建立“鎮領導包村、村干部包屯、黨員包戶”的四級網格,實現從“垃圾圍村”到“巾幗花路”的蛻變;大德鎮的“農民詩人節”,將詩詞創作與移風易俗結合,創作出《新二十四孝歌》等通俗作品,使文明新風深入人心。
這種文化自覺源于歷史積淀。作為古代草原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彰武匯聚漢、蒙、滿、錫伯等15個民族,多元文化碰撞出獨特的藝術基因。2010年獲評“中華詩詞之鄉”后,全縣建成32個詩詞文化村,農民詩社年創作詩詞2萬余首,形成“白天扛鋤頭、晚上握筆頭”的文化奇觀。
站在“十四五”規劃的關鍵節點,彰武縣正以“生態立縣、產業強縣、文化興縣”為戰略支點,向著全國鄉村振興示范縣的目標邁進。當治沙精神化作音符,當黑土地長出詩歌,這座塞北小城用實踐證明:鄉村振興不僅是物質的豐盈,更是精神的覺醒;不僅是產業的興旺,更是文化的復興。在彰武,每一粒沙都在歌唱,每一首歌都在講述——一個關于生態、文化與希望的中國故事。
責任編輯:程家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