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樂山凌云山的晨霧如輕紗般漫過赭紅色崖壁,一處被歲月掩蔽的石窟正以千鑿萬刻的虔誠,訴說著佛教藝術(shù)與巴蜀文明的千年和弦。東方佛都的萬佛洞,這座依傍樂山大佛而建的地下佛國,不僅是對唐宋 “凌云九峰” 佛教盛景的復(fù)活,更是當(dāng)代匠人以石為紙、以刀為筆寫下的藝術(shù)史詩。此刻,讓我們循著石階深入山腹,在光影交錯間解碼這座世界最大摩崖石刻佛教殿堂的震撼密碼。
初入萬佛洞:微光中的石刻序曲
洞口的風(fēng)帶著岷江的濕潤,拂過中央那方高 8 米的 “佛” 字摩崖 —— 朱砂填色的筆畫在青灰色巖壁上如古寺燭火,明明滅滅。兩弧狀洞口看似平凡,卻暗合佛教 “方便之門” 的隱喻:左洞刻 “慈悲”,右洞雕 “智慧”,待游人踏過門檻,方知平凡表象下藏著怎樣的波瀾壯闊。
踏入的剎那,天光被洞壁吞噬,唯有頭頂巖縫滲出的微光勾勒出石階輪廓。前行十步,洞頂突然垂下數(shù)盞青銅宮燈,暖橘色的光暈里,文殊普賢浮雕如從歷史中走來。兩尊造像高 2.8 米,文殊跨青獅持智慧劍,普賢騎白象握如意鉤,衣袂翻飛處可見刀鑿留下的交錯紋路 —— 那些深達(dá) 數(shù)厘米的刻痕并非粗糙,而是匠人刻意保留的 “創(chuàng)作軌跡”,恰似書法中的飛白,讓觀者看見石頭從頑物到圣像的蛻變。細(xì)辨普賢白象的象牙,竟能發(fā)現(xiàn)工匠以 0.5 毫米的淺刻模擬象牙紋理,指尖輕觸,凹凸間似有千年時光在流淌。
天王殿:巨石里迸出的鐵血禪意
穿過三折石階,豁然開朗處,四大天王如破土而出的山岳般矗立。東方持國天王手抱琵琶,弦軸上的螺紋清晰可辨;南方增長天王握青光劍,劍鞘上的饕餮紋竟按《考工記》規(guī)制雕刻。最令人屏息的是西方廣目天王纏繞的赤龍 —— 龍鱗每片僅指甲蓋大小,卻以陰刻、陽刻交替呈現(xiàn),在燈光下折射出鱗甲開合的動態(tài)。據(jù)匠人筆記記載,為還原宋代甲胄,他們曾拆解成都博物館藏的 “宋鐵札甲” 復(fù)制品,將 1867 片甲片的編綴方式一一復(fù)刻在天王像上,僅北方多聞天王的腰間獅蠻帶,就用了 27 種鏨刻技法。
彌勒佛坐像前的香案由整石雕成,案面凹槽里至今留著歷代僧人供奉的燭淚。而佛背后的韋陀像更藏玄機:其金剛杵斜倚肩頭,杵尖所指方向恰是洞內(nèi)排水系統(tǒng)的暗渠入口 —— 這處融合佛教儀軌與建筑智慧的設(shè)計,讓千年后的我們?nèi)阅芸匆姽湃?“佛法即生活” 的哲思。
石刻佛國:當(dāng)建筑成為經(jīng)卷
萬佛洞的布局暗合《營造法式》中的 “伽藍(lán)七堂” 制,卻以石窟形式重構(gòu)空間邏輯。主通道寬 6 米,頂部鑿成仿木構(gòu)的藻井樣式,每一方藻井都刻有佛教故事:入口處 “乘象入胎” 的浮雕里,摩耶夫人的頭飾用了淺浮雕與線刻結(jié)合,發(fā)絲細(xì)如游絲;再往里,“鹿野苑說法” 圖中,佛前的兩只石鹿竟以透視法雕刻,前鹿蹄踏蓮花,后鹿隱于樹影,營造出三維空間感。
大雄寶殿:33 米釋迦的時空對話
穿過 108 級石階,穹頂突然拔高至 45 米,33 米高的釋迦牟尼像在冷光燈下如雪山般矗立。這尊佛像的高度暗藏深意:33 米對應(yīng)佛教 “三十三重天”。匠人在雕刻面部時,采用 “三庭五眼” 的造像儀軌,卻在眼角處微挑 0.3 毫米,使佛像在不同角度光線中,眼神時而悲憫、時而睿智。
對比樂山大佛,萬佛洞釋迦像的衣紋更顯流暢,這是因為匠人借鑒了龍門石窟唐代造像的 “曹衣出水” 技法,用濕砂打磨法讓石面如絲綢般光滑。而胸前的卍字佛印,實則是由 999 片蓮花瓣組成的微雕,需用放大鏡才能看清每片花瓣上的梵文心經(jīng)。
萬佛長廊:石壁上的佛教通史
轉(zhuǎn)過釋迦像,洞壁突然延展為百米長廊,左側(cè)八百羅漢浮雕如連環(huán)畫展開:第十七尊者 “迦理迦尊者” 的獅吼表情,通過面部肌肉的凹凸雕刻傳遞張力;第五百尊者 “愿事眾尊者” 手中的經(jīng)卷,竟能看見石頁上陰刻的《金剛經(jīng)》片段。右側(cè)的佛教東傳圖更為震撼:從犍陀羅藝術(shù)傳入西域的 “白馬馱經(jīng)”,到慧能樹下說法的 “風(fēng)幡之辯”,每個場景都配有石牌標(biāo)注典故,其中 “達(dá)摩一葦渡江” 的浮雕里,蘆葦葉竟用透雕技法,陽光穿過時能在地面投下顫動的陰影。
殿中 24 根方形石柱構(gòu)成 “佛法柱林”,分別雕刻密宗與禪宗的代表形象。西南角的 “孔雀大輪明王” 柱,明王背后的孔雀開屏由 108 片石羽組成,每片羽眼都嵌有天然石英,燈光下如星辰閃爍;東北角的 “六祖慧能” 柱,則刻有 “菩提本無樹” 的偈語,字跡深入石內(nèi) 5 厘米,筆鋒處可見工匠換刀的痕跡。
石頭里的千年呼吸
走出萬佛洞時,洞口的 “佛” 字在夕照中泛著金光。回望這座地下佛國,突然懂得匠人為何在洞壁刻下 “續(xù)古開今” 四字 —— 當(dāng)唐宋的木構(gòu)寺廟化為灰燼,他們用石頭續(xù)寫信仰的史詩。如今,萬佛洞的每道刻痕仍在呼吸:春霧漫入時,石佛衣褶里凝著岷江的水汽;秋陽斜照時,羅漢眼中閃著樂山的金光。這不僅是世界最大的石刻佛教殿堂,更是一曲用錘子與鑿子譜就的文明長歌,等著每個游人用腳步去讀,用心靈去和。(中視文旅 秦正/AI協(xié)作,圖片來源:東方佛都)
編輯:楚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