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生活中,不少人因為飲食不注意、貪涼飲冷、缺乏運動或情緒壓力大,脾胃功能很容易受傷。
中醫認為,身體里的“濕邪”是問題的重要根源。這種濕氣就像無形的障礙,特別容易堵在我們的脾胃,讓消化能力變差,長期胃不舒服就會加重胃炎癥狀。
如果濕邪不除,脾胃修復就難有進展。
今天,邀請到李常青主任,來給大家分享4種常見食物,它們能健脾化濕、護好脾胃的根基。
養脾胃去濕氣,多吃這些
1、薏苡仁
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是經典藥食同源之品。核心功效在于健脾滲濕、利水消腫。能溫和促進體內水濕排出,減輕脾胃負擔,緩解濕困所致的腹脹、便溏、食欲不振。煮粥、煲湯時加入,長期食用有助胃黏膜修復。
2、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主要作用是利水滲濕、健脾寧心。既能祛除脾胃濕濁,又能溫和補益脾胃之氣。脾胃濕濁消減,對緩解胃炎引起的脘悶、乏力有益。
3、白扁豆
白扁豆性味甘微溫,具有健脾化濕、和中消暑功效。擅長化解脾胃濕濁之氣,改善濕邪阻滯引起的食欲減退、腹脹、便溏。其健脾作用溫和,有助維持脾胃平衡。
4、猴頭菇
猴頭菇性平味甘,能健脾養胃、補虛助消化。現代研究表明其含有多糖等活性成分,對胃黏膜損傷恢復具有促進作用,是養護胃部的優質食材。
門診案例分享
52歲曾先生,長期工作壓力大,飲食不規律,常年吃生冷食物,起初只是飯后胃脹,后來發展成胃部持續灼痛,伴反酸燒心、喉嚨堵、口苦沒食欲,短短時間內瘦了8斤,精神很差,還總覺得累。
診見舌質偏紅,苔黃膩,脈弦滑,辨證為肝胃郁熱兼脾胃濕熱。
開方:柴胡、黃芩、白芍、枳實、姜半夏、陳皮、竹茹、蒲公英、煅瓦楞子、海螵蛸、茯苓、生甘草。
調理一周后,曾先生說胃痛和灼熱感輕了,反酸次數也少了。
三周后復診反饋明顯感覺飯后胃脹、打嗝減少,喉嚨堵著的感覺減輕了,精神、食欲好轉,復查胃鏡示黏膜修復良好。
后續強調情志調攝及飲食忌口,目前隨訪情況穩定。
脾胃為后天之本,日常調護尤為關鍵。
最后提醒:食療方僅作日常輔助調理,不能代替治療。若癥狀反復或加重,想針對性調理好,還需中醫辨證論治,切勿私自用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