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條吃澆頭兒,餃子吃餡兒,餛飩就是餛飩。
包子之外,餛飩是唯一征服了大江南北人們的味蕾、為全國各地都喜的經典小吃。
夏至日,北京人吃面條,江蘇人要吃餛飩。這看似簡單的飲食差異,背后是千年傳承的民俗文化。在江蘇,夏至吃餛飩寓意著混沌初開,新的開始,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民俗的代代相傳,讓餛飩不僅僅是一種食物,更成為了文化記憶的載體,隨著人口的遷徙、文化的交流,在不同的地域生根發芽。
餛飩,叫法很多。廣東呼為“云吞”,名字雅致,透著嶺南地區的溫婉;江西喚作“清湯”,只點出那一泓澄澈的湯水;湖北稱“包面”,直白道出包裹的技藝;最奇崛者,莫過川渝的“抄手”——那安閑抄起雙手的意象,仿佛為這碗熱食平添一分悠然自得的神態。一物之名,竟如萬花筒折射出不同水土的性情。
餛飩,究竟讀做什么,也是件頗有趣的事情。任何一種輸入法,輸入“hundun”,出來的都是“混沌”、“渾沌”、可能還會出現一個生造的“餛燉”。仔細想來,這每一個詞兒都與餛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江蘇人喜歡餛飩,覺得它是一種那種沒開七竅的餅,稱為“渾沌”,涉及吃食,后來寫作“餛飩”?!帮偂弊x若“吞”,其實是餛飩的真正讀音。后來的人們望文生義、“識字讀半邊兒”讀成了“燉”,民間卻一直讀作“吞”,廣東話“云吞”,便是因讀音而產生的寫法。
餛飩不是縮小版的餃子、也不是加了湯的餃子,餛飩的做法和包餡兒自成體系。東北人包餃子,幾乎萬物皆可入餡兒,餛飩卻保持著定力,來來回回,總不過那幾種。餛飩不說“皮兒薄餡兒大”,看皮兒更薄,餡兒更多一樣也是人所愛。
三鮮餡是餛飩的經典,出自江蘇,大江南北,流傳最廣的就是三鮮餡兒。三鮮是哪三鮮,并無定制,通常是蝦仁、豬肉和雞蛋。鮮嫩的蝦仁,為餡料增添了海洋的鮮甜;肥瘦相間的豬肉,帶來醇厚的肉香;雞蛋則豐富了口感,使得餡料更加嫩滑。三種食材相互融合,口感層次分明,味道鮮美無比。
這樣的三鮮餡餛飩,在江蘇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成為了當地人早餐或夜宵的熱門選擇,也隨著江蘇人的腳步走向全國,讓更多人領略到其獨特的美味。
廣東云吞的經典餡料以鮮蝦和豬肉為主。廣東地處沿海,豐富的海鮮資源為云吞的制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個兒大飽滿的鮮蝦與新鮮的豬肉搭配,經過精細的調制,包入薄如蟬翼的云吞皮中。
廣東云吞講究 “一口一只蝦”,煮好的云吞搭配上鮮美的高湯,撒上翠綠的蔥花,一碗色香味俱全的云吞面就呈現在眼前。
這種將云吞與面條相結合的吃法,既滿足了人們對主食的需求,又能品嘗到鮮美的云吞,深受廣東人喜愛,也在全國范圍內擁有了眾多粉絲。
江西清湯的經典餡料以純豬肉為主,強調的是一個 “清” 字。選用新鮮的豬肉,細細剁碎,加入少量的蔥姜水和調味料,攪拌均勻。餡料的調味清淡,突出豬肉本身的鮮味。包制時,清湯的皮極薄,幾乎能透出餡料的顏色。
煮好的清湯,湯清味鮮,皮薄餡嫩,再配上幾滴香油和蔥花,口感清爽,令人回味無窮。這種清淡的口味,既符合江西人的飲食習慣,也為喜愛清淡飲食的人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選擇。
四川抄手的經典餡料同樣以豬肉為主,但在調味上卻別具一格。四川人善用各種香料和調味料,在豬肉餡中加入花椒、辣椒、蔥姜蒜等調料,經過精心調制,使餡料充滿了濃郁的川味特色。抄手的皮相較于其他地區的餛飩稍厚一些,更有嚼勁。
煮好的抄手,搭配上紅油湯底,撒上花生碎、蔥花和香菜,一碗色澤紅亮、麻辣鮮香的紅油抄手就誕生了。這種極具四川特色的口味,吸引了無數喜歡吃辣的食客,也讓抄手成為了四川美食的代表之一,在全國范圍內聲名遠揚。
說一千道一萬,最愜意的,還是那一碗最普通最經典的三鮮餡餛飩。早晨在路邊的攤兒上,清水為湯,點綴上幾片碎紫菜,出鍋前撒上幾粒蝦皮兒、蔥花和香菜末,一天的勞作因為這碗有滋有味也興致勃勃。
聲明:文中使用圖片除特別注明外,包括封面圖片均來自百度圖片搜索結果。如涉及使用不當請聯系編者刪除。
提示:
* 本文為“食材界”原創,歡迎業內外媒體轉載。轉載請在后臺回復“轉載”了解相關規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