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電動車產業蓄勢待發
為何向中國敞開大門?
【Oilprice網近日報道】
數十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龐大人口一直是全球石油需求增長的主要驅動力。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包含純電動和插電混動車型)銷量已占新車總銷量的近半數。中國電動車普及的迅猛勢頭,加之高速鐵路網絡擴張和天然氣卡車推廣,正在持續擠壓傳統化石能源需求。國際能源署(IEA)預測,中國石油需求最早將于2027年達峰。
頗具戲劇性的是,印度在接過全球石油需求增長接力棒的同時,其電動車戰略正亦步亦趨地追隨中國模式。與中國不同,印度電動車產業尚處萌芽階段,2024年電動車僅占該國汽車總銷量的2.5%。但印度政府已立下雄心目標:到2030年實現電動車占乘用車總銷量的30%。為此,在西方市場對中國電動車巨頭筑起壁壘之際,印度正積極與中國車企建立深度合作,試圖借助中國電動汽車技術彌補產業短板,為本國產業打造參與全球競爭的跳板。
行業分析人士指出,如果無法獲取中國的電池、驅動系統組件及電動車軟件等關鍵技術,印度在產業發展階段將面臨產品推出遲緩、車型單一和成本高企等困境。這一轉變與數年前形成鮮明對比——當時印度在邊境沖突后不僅限制比亞迪等中企運營,還封禁了TikTok、Shein等熱門中國應用。
如今新德里正采取更精明的策略。今年3月,印度政府下調了35種電動車零部件的進口關稅(其中多數來自中國),降低了車企采購關鍵部件的難度。幾周后,印度重工業部發布新政,將整車進口關稅從110%大幅降至15%,前提是制造商承諾在印投資建廠。這種雙管齊下的策略旨在吸引國際車企,同時完善本土供應鏈。
專家認為這種轉變務實可行。塔塔汽車、奧拉電動、馬恒達等印度頭部電動車制造商,雖在本地完成組裝,但其電芯、功率控制單元、電機等核心部件仍依賴中國供應商。
市場研究機構Market Research Future高級分析師舒巴姆·蒙德(Shubham Munde)指出:“印度的目標在于構建有韌性的本土產業生態,而非孤立發展——這完全不同于美國對中國采取的激進脫鉤策略?!?/p>
然而中印電動車產業日益緊密的聯系,既帶來了機遇,也引發了競爭。由上汽集團與印度JSW集團合資的名爵汽車(MG Motor)市場份額在過去一年翻倍,給塔塔汽車等本土巨頭帶來壓力。其推出的MG Windsor車型已成為印度市場最暢銷電動車,彰顯合資模式的競爭力。
但印度電動車市場仍呈現高度碎片化特征。伯恩斯坦研究公司數據顯示,傳統四大車企占據電動出行市場80%份額,致使150余家本土電動車初創企業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舉步維艱。
政府政策在各國電動汽車的發展軌跡中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在《2025年電動汽車展望》報告中首次下調了對美國電動車普及率的短期和長期預測,原因包括國家燃油經濟性目標下調,以及特朗普政府削弱《通脹削減法案》(IRA)中的支持條款。
相比之下,標普全球移動(S&P Global Mobility)預測印度新興電動車市場將強勁增長,預計2025年純電動乘用車產量將同比增長140%,達到約30.14萬輛,占印度當年預計516萬輛乘用車總產量的6%左右。
然而印度要實現2030年目標仍面臨艱巨挑戰。標普數據顯示,印度需將電動車年普及率提高約380個基點才能達到30%的市場份額目標——這幾乎是2021年以來每年200個基點增速的兩倍。此外,挑戰還在于印度缺乏統一的長期發展規劃,且多個邦級的電動車激勵計劃即將到期。
翻譯 | 關天素(微信部)
審校 | 劉芷萁(微信部)
編輯 | 關天素(微信部)
注:圖片來源網絡,文章有刪減
微信號丨能源輿情
新浪微博丨中國國際能源輿情研究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