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在“廣汽豐田2025科技日”發布會上,廣汽豐田官宣將擁抱增程式混動技術,推出增程版本的漢蘭達(參數丨圖片)和賽那。
而這不是第一家提出要推出增程式車型的合資車企,2025年上海車展上,大眾ID.ERA概念車亮相。而在三年前,大眾高管還在公開場合稱增程技術是“用燃油車思維做電動化的過渡方案”,而如今,大眾汽車轉身就要推出搭載EA211 1.5T EVO II增程器、純電續航達350km的全尺寸SUV。
北京現代常任副總經理李雙雙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經透露,北京現代計劃在2026年向市場推出一款增程電動車。上汽通用總經理盧曉也對媒體表示,上汽通用將吹響反攻號角,到2025年將推出12款全新新能源車型,并強調會涵蓋增程式動力的新車。
而另外一邊,馬自達的增程式已經上車了,馬自達EZ-6,售價區間為13.98萬-16.98萬元,最大綜合續航里程超過1300公里。
自主品牌這邊就更不要多說了,除了長城汽車之外,其他車企都已經或者計劃推出增程式車型,這其中吉利的子品牌的增程式車型已經上市,比亞迪的多款高端產品采用了增程式技術,這也是很多人老是在問的,不管如何,仰望用的就是增程式的技術。
那么問題來了,短短幾年的時間,增程式技術是怎樣從人人喊打的落后技術,變成了車企和消費者眼中的香餑餑的呢?
這個問題涉及到兩點,分別是增程式技術和純電技術的對比,以及和插混技術的對比。
首先車企之所以當初看不上增程式技術,是因為很多車企有一個誤判,那就是純電技術會很快成為市場的主流,它們的誤判在于,動力電池的成本不會快速下降,而動力電池的技術瓶頸會很快突破,基于這個判斷認為,增程式是過渡方案,太過雞肋,沒必要走彎路,直接一步到位上純電。但是結果我們都看到了,這幾年,動力電池的成本大幅降低,而且,動力電池的技術瓶頸依然沒有解決,固態電池的真正量產,至少還有三到五年。
其次,消費者看不起增程式技術,排除一些沒讀過高中物理,連能量守恒必須在孤立的系統里面都不知道的網友之外,其實大部分務實的不是只在網上口嗨消費者,是能夠看到增程式技術的價值的。
簡單來說,相比插混車型,結構更簡單,技術門檻更低,成本更低,故障率更低,也可以省下成本放在動力電池上,所以增程式車型往往會有一個更大的動力電池,今年,會推出多款純電續航400千米以上的增程式車型。這樣一來,市區代步完全用電,高速長途用油,是目前過渡期接近完美的一種方案。
而之所以很多人覺得增程式車型太貴,一是因為他們的眼里,增程式車型等于理想,其他的零跑、深藍便宜的增程式車型都入不了法眼。二是因為增程式車型因為結構和設計的限制,做小車型意義不大,所以導致部分人覺得,增程式車型都挺貴的。
增程式技術的逆轉,其實并不讓人意外,我一直在強調增程式技術的價值,但是奈何很多人被營銷號洗腦了,接收到了太多的錯誤信息,技術本沒有優劣之分,適合消費者就是最好的,誰說簡單的技術就是垃圾的技術?那結構更簡單的純電車型,是不是更得推溝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