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下午,由江蘇開放大學、江蘇創新生態研究院主辦的“首屆創新生態系統發展論壇”在南京拉開帷幕。來自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新華日報社、群眾雜志社、南京市社科院、江蘇省宏觀經濟學會、中國移動江蘇公司、聯創集團、中移(蘇州)軟件技術有限公司等“政產學研金介用”各領域的150余位嘉賓齊聚江蘇開放大學,圍繞“研數智新業,創開放生態”主題,共同探討創新生態構建策略,探索江蘇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論壇開幕式上,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許益軍首先致辭,他指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需為創新生態提供理論支撐,推動多元主體跨界協同,立足江蘇服務長三角一體化戰略。
南京市社會科學院院長曹勁松在致辭中強調,創新生態系統建設要深化理論實踐協同,以數智賦能資源配置,構建開放包容、可持續發展的創新生態體系。
重磅揭牌:江蘇創新生態研究院正式啟航
管理學家、南京大學工程管理學院名譽院長盛昭瀚與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許益軍共同為江蘇創新生態研究院揭牌,標志著這一智庫正式啟航。江蘇創新生態研究院以“研數智新業 創開放生態”為宗旨,匯聚江蘇省政產校企等領域的高水平專家與學者,立足江蘇、輻射全國,以開放協同的理念推動創新生態建設,致力成為江蘇乃至全國領先的創新生態研究和轉化基地,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及新質生產力培育作出積極貢獻。與此同時,“江蘇創新力場百人匯”倡議重磅發布,政產學研金介用七方代表積極響應,承諾構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創新共同體,激活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引爆點”。
前沿論道:多維度探索創新實踐路徑
主旨報告環節,江蘇開放大學校黨委書記、校長丁榮余和南京大學工程管理學院名譽院長盛昭瀚緊扣“創新生態系統”核心命題,分別從實踐經驗與復雜系統管理理論前沿維度展開深度解讀,為與會者帶來了一場思想與智慧的碰撞。
丁榮余以《有競爭力的創新生態系統》為題,系統闡述了江蘇創新生態研究院以破解創新孤島、貫通產學研鏈條為核心目標,提出構建“主體多元共生、要素循環暢通、環境開放包容、機制協同演化”的創新生態系統。針對江蘇創新載體不足、政策工具失衡、民營企業創新受限、科教人才協同不足等現實問題,提出十大建設路徑:通過構建政產學研用多元主體系統、推動數據驅動的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打造產業創新集群、升級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生態、建設區域協同創新平臺、激活企業家創新活力、構建內外開放交融系統等舉措,旨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推動江蘇從“科技大省”向“創新強省”躍升。
盛昭瀚以《創新生態系統的思維范式轉移》為題,系統梳理了創新生態系統理論的演進脈絡,提出應對創新復雜性的核心在于實現思維范式轉移:從傳統牛頓式還原論轉向復雜系統思維,強調創新生態需具備整體性、生命性與生態性。通過智能物流平臺與供應鏈韌性案例,論證了創新生態需深度融合政產學研用多主體力量,突破線性思維構建彈性系統。報告指出,江蘇需以復雜系統管理思維統籌資源配置,培育兼具涌現性、韌性的新質創新力,為建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提供理論支撐。
兩位專家的報告,一個扎根實踐土壤提煉規律,一個立足理論前沿拓展視野,共同勾勒出創新生態系統“為何建、建什么、怎么建”的清晰圖譜,為江蘇乃至全國的創新生態實踐注入了強勁的理論動能。
專題研討:全鏈條深化創新生態協同機制
專題報告環節,13位來自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及政策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全鏈條深化創新生態協同機制”這一核心命題展開系統論述與深度對話。本次研討緊扣當前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痛點,聚焦人才機制改革、創新要素市場化配置、創新生態實踐路徑等前沿議題,通過理論闡釋、案例剖析與對策研討相結合的方式,為構建高效運轉的創新生態系統提供了多維度的智慧支撐。
人才機制深化改革與生態構建
聚焦人才發展的全周期管理與創新生態適配性,江蘇開放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羅逾蘭圍繞“數智創新與深化人才工作機制改革”,探討數智技術賦能下人才機制的突破方向;江蘇大任智庫何偉總經理則從產教聯培實踐切入,提出“透明人才”理念,通過搭建供需互聯平臺破解人才供需錯配難題;江蘇開放大學陳雙雙副教授以“人才爭奪戰下的人才創新生態構建”為題,分析競爭背景下生態化引才、留才的策略。
創新要素市場化與數字化轉型驅動
圍繞數據、技術等核心要素的高效配置與價值釋放展開。東南大學岳書敬教授以“數據要素市場化與城市數字技術創新網絡”為核心,解析數據要素對城市創新網絡的激活作用;江蘇省數字經濟聯合會卜安洵秘書長提出“企業AI轉型365方法體系”,為企業數字化提供可操作路徑;南京郵電大學洪小娟教授通過實證研究揭示長三角區域創新要素流動機制及其對創新效應的影響;江蘇開放大學朱長春副教授則從微觀視角切入,探討“CEO海外背景”這一特殊要素如何驅動企業技術創新與數字化轉型。
創新生態實踐路徑的多維探索
覆蓋體系構建、政策創新、融合發展等實踐場景,形成系統性解決方案。江蘇省政府研究室原副主任臧建東強調“問題導向”助力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省生態環境廳紀檢監察組原組長孫軍從政策創新維度,提煉“四個維度”與“兩個關系”的實踐方法論;杭州師范大學盧銳教授以“創新生態的復雜性”為切入點,探討生態系統的動態演化規律;江蘇省知識產權保護中心龔躍鵬研究員則針對“高校知識產權質量提升”這一關鍵環節,提出針對性促進策略。江蘇開放大學高巖教授提出“碳數融合”理念,規劃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路徑;江蘇開放大學董昕靈副教授聚焦“江蘇科技創新體系構建路徑”,提出本土化體系設計思路。
南京市社會科學院院長曹勁松、副院長周蜀秦及敏捷智庫理事長張曉東三位專家分別從不同維度對研討內容進行總結與升華。
智匯交融:創新生態的跨界對話與實踐啟示
交流發言環節,各位嘉賓代表圍繞創新生態的實踐與思考展開深度分享。他們結合自身領域經驗,從企業創新路徑、產學研協同模式、區域生態構建等多維度剖析現狀痛點,提出如數字化轉型中的生態協同策略、人才流動與產業需求的精準對接方案,以及政策創新如何激活基層生態活力等獨到見解。每段發言后,現場互動熱烈,專家與嘉賓就技術落地難點、資源整合機制等問題展開思辨,在觀點碰撞中勾勒出創新生態從理論到實踐的清晰脈絡,為后續生態建設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實操參考。
聚力前行:共繪江蘇創新生態新圖景
論壇尾聲,江蘇開放大學黨委書記、校長丁榮余在總結中表示:“創新生態的構建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而是需要久久為功的系統工程。”他透露,江蘇開放大學將依托研究院持續深化理論研究,搭建實踐平臺,推動“政產學研金介用”深度融合,為江蘇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貢獻智慧力量。
此次論壇的成功舉辦,既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生動實踐,也是在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相融合上打頭陣的積極探索,為全國創新生態系統建設提供了 “江蘇樣本”。當“研數智新業”與“創開放生態”碰撞交融,必將迸發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書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篇章!
(何冬梅 劉文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