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這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表明了姓名對每個人來說至關重要。
而在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中,姓氏文化也是濃墨重彩的一筆,直到今天,依舊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一般來說,每個人的名字都由姓和名字兩部分組成,盡管人們名字的組成字數不盡相同,但是大多數情況而言,姓都排在第一個字,而名則在姓氏的后面。
值得一提的是,在老一輩人的姓名當中,姓和名中間的那個字通常有規律可循,即人們常說的輩分,它是自古以來大家庭中一種特有的命名方式,代表著家族文化的傳承和延續。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傳統的做法卻逐漸被人們淡忘,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開放、個性化的名字選擇。
那么,曾經紅極一時的“按輩分取名”,為何現在卻不流行了呢?
字輩的起源
中國自古以來,便形成了濃厚的家族傳統文化,一直強調血脈相連的重要性,人們往往以家族分支、血緣關系為基礎構建社交網絡。
為了記錄家族的輝煌以及方便子孫后代弄清自己從哪里來,家譜或者稱族譜、宗譜、統譜、世譜隨之應運而生。
而家譜記錄每一支譜系時,都會按照輩分來記錄,輩分的標識則是由一些大家公認的、具有美好寓意的漢字來表示,俗稱“字輩”。
同一個輩分的人,在起名時,都會在姓名中間或名后加上相同的一個字,比如說,爺爺那一代人是“福”字輩,那他們的名字里就必須出現“福”字,父親這一代人是“祿”字輩,名字里也會帶上“祿”字,兒子這代人是“壽”字輩的話,名字里同樣不會缺少“壽”字。
對于字輩的起源,有人推測最早源于唐朝,比如說唐高祖李淵有了22個兒子,除了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五子李智云、十五子李鳳、十九子李靈夔外,其余兒子的名字中都會帶有“元”字。
事實上,這種取名方式,東晉就已經有了,晉孝武帝司馬曜的長子也就是晉安帝取名司馬德宗,次子晉恭帝司馬德文,三子雖然叫司馬楚之,但他字德秀,剛好配成“德”字輩,不過,直到唐朝初期,都還沒有出現正式的字輩。
還有人經考證指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曾編寫了《韓氏字輩》,而他的兒子韓昶擁有五個兒子,分別取名為韓緯、韓綰、韓緄、韓綺和韓紞,可以看出,名字都帶有“絲”字旁,不過,這種取名方式只能說是字輩的雛形。
而字輩正式被推上歷史的舞臺,早前在宋朝,據悉,南宋曾有一部《愧郯錄》,它記錄了宋朝典章制度,其中“宗室聯名”那一章提及宋太祖趙匡胤首創了字輩。
由于古人多以單字名,這就導致了重名現象頻頻出現,在當時趙氏皇宗族里同樣也相當嚴重,《愧郯錄》就曾記載“至有數人而共一名者,又或與別房尊長名諱相犯”。
也就是說,不僅平輩中有好多人名字“撞車”,而且這些晚輩名字還有可能冒犯了叔伯長輩的名諱,情況十分混亂,于是趙匡胤“聯名之制始定”,這里的聯名指的就是字輩譜。
《愧郯錄》記載,“三祖下,宗支所聯字,太祖曰:徳惟從世令子伯,師希與孟由,太宗曰: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
而當我們翻閱相關史料可以發現,趙匡胤的兒子就取了“德”字輩,長子趙德秀、次子趙德昭、三子趙德林、四子趙德芳,甚至他的幾位兄弟都是“匡”字輩,兄弟的兒子也都跟著取名“德”字輩。
后來,繼承皇位后的宋太宗,又重新定義自己的后代字輩,并將德字改成元字輩,比如宋真宗趙恒是趙光義的第三子,原本叫趙德昌,后又改為趙元休、趙元侃。
另外,《宋會要緝稿》和《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也都點明了趙匡胤曾擬定字輩。
字輩的好處
字輩取名方法提出后,確實解決了家族內取名重復混亂的問題,并且還好處多多,比如說可以根據族人的名字,一目了然地知曉他是哪一代的后人。
同時也讓彼此之間分清長幼關系,從而做到不失禮節,畢竟中國人自古以來對禮節比較看重,并且,還有助于加深人們對家族觀念的認同感和親近感。
自字輩取名法提出后,便逐漸應用于古代社會當中,不管貧富貴賤,人們都漸漸適應了這樣的取名法。
一般情況下,字輩早早就會譜定,一個人在出生前便有了字輩,出生后再按照字輩進行取名,而且字輩譜取字十分講究,常被人們賦予好的寓意。
有的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關,也有的與升官發財、生意興隆有關,還有的與生活美滿、吉祥如意有關,并且往往代表著后代對祖先的尊敬和稱頌,也代表著先輩對后輩寄予殷切希望與祝福。
通常以詩體的形式或對聯的形式來譜寫字輩,例如北宋大文豪范仲淹家族,他們的字輩“仲純正直公,良士宗文伯,叔子希昌彥,友善可彌安”,讀起來就像一首詩篇。
另外,還有的家族在詩體的基礎之上,又使用五行相生或者五行相克的偏旁為字輩,潁川堂陳氏便采用了五行字輩詩,“銓清標隕坤,銘海松煌增。錦添相輝培,欽深桂炳均。”
可以看出,除了第二句和第四句外,其余詩句中的字首偏旁都是按照金、水、木、火、土排列,不過,盡管隕和輝字不是“火”字旁,但卻都與火有關。
到了明代,皇族朱氏取名更為講究,朱元璋的兒子采取的是木字旁的單名,如太子朱標,燕王朱棣等,而從孫輩開始按照字輩取名,并且名字中第一字代表輩分,第二個字則含有五行。
建文帝朱允炆的名字就是如此,炆字便與五行中的火有關,他的堂兄弟,明成祖朱棣的兒子們,名字中同樣含有一個與火有關的字。
而深究朱棣的后代字輩譜“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會發現很有意思。
朱棣的名字屬木,往后依次是朱高熾屬火,朱瞻基屬土,朱祁鎮與朱祁鈺屬金,朱見深屬水,而到明孝宗朱祐樘一輩,又重新從木開始,木火土金水循環往復。
字輩逐漸消失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字輩取名越來越深入人心,尤其是族群不斷分遷、散居各方,需要靠字輩來維系支脈與主脈的關系,家族血脈傳承也可一目了然。
就算到了上世紀70年代,中國社會依然流行著按字輩取名,特別是在農村,這樣的風俗習慣特別盛行。
然而,從80年代開始,按照字輩取名越來越少見,取而代之的是,人們取名越來越隨意,就連人口眾多的農村,這種風俗傳統再也逐漸流失。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個原因是由于人為破壞,人們已經找不到按照字輩取名的參考依據了。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社會進行了破四舊運動,期間許多人家的家譜被當作了舊文化和舊風俗的代表,遭到人為焚毀,同時,被燒毀和破壞的還有宗祠、寺廟、古籍、文物等許多東西。
而人們一般情況下,都是按照家譜里的字輩給取名字的,前人早早就為后人定下字輩,書寫在家譜當中。
再加上現代人絕大多數沒有古代人那樣滿腹經綸,這就導致了許多人家在家譜被燒毀后,想要按照字輩給起名,因沒有參考物而無能為力,只能按照口傳方式記住的字輩取名,或者直接隨心所欲地起名,久而久之,人們便不再按照字輩方式取名。
第二個原因則是人們的思想觀念改變了,希望起的名字更能展現個性,表達更好的寓意。
隨著改革開放推出,外國文化不斷傳入,人們思想觀念開始發生改變,許多人不再拘泥于過去的老規矩,而選擇隨心所欲地給孩子取名。
有的覺得取名應該文藝一些,便像古人那樣用一些富含詩情畫意的字詞給孩子取名,甚至用一些難認的生僻字來取名,來彰顯自己有文化。
也有的會給孩子取具有紀念意義的名字,姓名會采用雙親的姓氏再加上一個字或二個字來構成,或者以國家大事,像建國、建軍、衛國等詞匯命名。
還有的會用一些時髦的新興詞匯取名,主要體現個性和新潮,甚至有一些家長圖省事,直接給孩子取一些比較大眾化的名字,一個名字能“撞車”好多人。
第三個原因是人們的家族觀念和親情觀念逐漸變得淡薄。
如今的社會形態與過去農耕文化下的社會形態完全不一樣,過去,一個家族都會聚集在一個地方生活,大家有啥事可以相互照應,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家族觀念和親情觀念比較看重。
而如今,人們為了生計,哪里機會多就去哪里發展,一個家族的人通常會因此分散到天南地北,由于長期不在一起交往,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逐漸疏遠,同時也會使得家族觀念和親情觀念隨之逐漸淡化,從而不再注重按照字輩起名的規矩了。
結語
雖然字輩在現代社會不再受到推崇,但它仍然是保持家族聯系的一種途徑,很多家庭出于尊重長輩和繼承家族精神的目的,依然保留著討論小孩出生順序的習慣。
無論是否仍然沿襲過去的風俗習慣,我們可以發現字輩一直在我們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流傳千百年的時間里,它已經成為了中國獨特的文化遺產,并將在未來繼續發揚光大。
無論社會如何變化發展,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永遠不會消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