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節自許倬云《往里走,安頓自己》丨北京日報出版社
快速轉變的時代,
我們該如何面對迷茫?
個人迷茫這種情況普遍出現,我想是和今天的世界正在快速轉變有關。我曾經屬于舊世界,各位身處新世界。在中國,你們剛剛踏入的新世界,和舊世界最大的差別在于它轉變得非常快。以美國而論,這個新世界也出現二三十年了。除了過去一百年來不斷發展的都市化現象以外,互聯網的出現使得人類社會運轉的速度加快了。我們的代溝越來越大,網速越來越快,生活節奏也在不斷加快。這使得習慣于安定的舊社會生活的人,一下子被碰破了頭——你覺得世界離你太遠,下一秒,世界又好像逼到你頭上來。
這個新、舊世界之間的過渡,怎么處理都是件大麻煩事。就具體現象而言,例如,工作及家庭之間怎么平衡的問題。如今的中國有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做孩子的時候,集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六個人的寵愛于一身,容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而今天,社會忽然一下擴大到以國家為中心,甚至擴大到全世界的活動——全世界人民的生活、觀念都拉扯在一起。于是,你會感到困惑和迷?!以谀睦铮课以浭鞘澜绲闹行模趺船F在我連世界的邊緣都夠不著?我變成世界上的一個小點,我的行為受大環境的影響太大,而我本身對大環境卻產生不了什么影響。
在我當年的工作單位,同事之間可以聊聊天、喝喝茶,感覺大家之間的關系很緊密。但現在的時代不同了,旁邊的同事可能忽然出差了,或者一下被調到別處去了;也有可能一個人在辦公室加班到晚上,才有時間和另一半打個電話, 現在的辦公室是散開來的。這種局面讓人感覺迷茫。 不只是職場人士,還沒有進入職場的年輕人,可能更會有這種迷茫的感覺。在學校里邊他們有一個很安定的小圈子,有同學,有朋友,感到很舒服。一旦進入職場他們就容易膽怯,不知道將來的人生會怎樣。這種內心的膽怯,也會使人感到迷茫。
這種解釋比較抽象,但我認為不是你們個人在改變,而是世界在改變?,F在,個人很難說:“讓我們來改變世界?!彼裕覀冎缓帽M量接受現實,哪怕現實是如此一般。拿我們正在面臨的疫情舉例,在過去,可能只有個別人生病,可現在疫情一發生,全世界的人要一起面對。我們日常隨意出入的地方,可能就被封閉起來了。被封城的人是怎樣度過的?這種經歷對他們而言,是惶然無措的。各位現在不能出國,不能回家,或者被限定在某個城市不能到其他地方去,也會感到茫然失措。這種感覺我完全理解,因為我是一個九十多歲的人,也不適應21世紀目前的社會現狀,我也感覺迷茫。但是我同情各位,理解各位。
未來人類世界一體化,
是一定會發生的
未來人類世界一體化,是一定會發生的。唯一需要擔心的是,這個過程中會不會發生戰爭。我們當然希望不要發生戰爭,但這是要依靠我們的智慧來實現的。擁有處理這種局面的智慧,其前提是我們要了解自己,了解我們都是世界共同體中的一員。我們該如何共同阻止戰爭,消弭戰爭的陰影,這是很重大的事情。只有回頭看, 理解人類過去所經歷的軌跡和人類在過去戰爭中給彼此造成的痛苦,才能有對戰爭的反省和消弭戰爭的覺悟。
我也談談我的個人經歷。戰爭會給人造成很大的痛苦,對人的心理有極大的影響。我如果沒有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文簡稱“二戰”)的艱難,就不會有今天的眼光和態度。世界大局能不能合而為一?這是必須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們并沒有為此做好心理準備。世界從四百多年前開始進入近代,兩百多年前開始進入現代,一百多年前開始加速現代化。這種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一直在進行之中。現在的變化更是把各個地方的人的關系拉得很近,“天涯若比鄰”,近到誰都躲不開誰的地步。
這一段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我們面臨的矛盾很明顯——白人社會以及白人國家扮演重要的角色,因為他們的開拓性強。他們的民族過去的歷史,使得他們發展成為開拓型、侵略型的民族。所以,這一硬性拼湊的暴力組合,缺少“天下國家”的氣度和包容性。
我們中國有這種意識。基督教原本也有這種意識,但基督教又有缺陷,它對上帝的信徒和非上帝信徒進行了嚴格的劃分。傳統中國其實是一個文化共同體,具有超越民族的包容性。在“天下國家”的概念里,不同國家的人之間是無界限的。雖然古代有中夏和夷狄的區分,但最終目的都是建設大同世界:先自己修身,然后才有能力照顧別人,進而照顧到整個地球上的族群。
我們要修己以安人、安民。安人與安民是不太一樣的觀念,安人是安頓個別的人,安民則是“安百姓”。“百姓”是種族的事情、族群的事情。姓是族群的標記,所有的族群都因“我”而安頓,大同世界的理想就達成了。 這種“天下國家”的意識,不同于“天下主人”的意識,乃是中國文化體特有的觀念。我希望我們有將這種意識推向世界的責任感 ;我希望用這種意識消弭民族間的界限,消弭民族間的仇恨;我希望基督教徒理解,天下是我們共同生存的地球——地球就是一個孤懸在太空的“大飛船”,我們都是這艘“大飛船”上的乘客。
人類共有這個社會,我們必須在一起好好生活,好好相處。這是我們正在走向的共同世界。當然,要實現這個理想有先決條件。我們不僅要盼望著這一天早日到來,我更要鼓勵、呼吁大家為這一天早日到來而共同努力。我們要讓世界知道,中國就有這樣的“天下國家”意識。有了“天下國家”意識的人,就不會像特朗普那樣,聲稱如果不聽我的話就一定要毀掉你。 “天下國家”的意識是“容納”,而不是“征服”。
我們中國人在今天有個奇怪的現象。一方面,我們背了將近兩百年的恥辱和仇恨,使得我們有很強的民族觀;另一方面,我們的歷史給了我們認識世界的“天下國家”觀念。我們是深受民族主義影響的一群人,我們一旦知道并接受了“天下國家”的觀念,或許就可以消弭民族之間的界限,這是我們要做的事情。
不要糟蹋自己,
不要屈服于這個世界
各位的身體里都有一個自己,這個自己是最寶貴的東西。在你二三十歲的時候,要尋找自我,不要糟蹋它。第一,不要被欲望糟蹋;第二,不要被自憐糟蹋。
第一,欲望是最可怕的。若你被貪財的欲望、性愛的欲望、控制的欲望糟蹋,你就會被毀掉,你就不是你了,要留住這一份清白。第二,不要自憐,不要說你太渺小。一個人是渺小的,但許多人在一起相處、相識、相濡,還是可以得到安慰的。人的共同力量是無窮大的,人類能夠同心合力做很多事情。 今天的世界是無數代人共同鑄造的 ,我們還要不斷地塑造新的世界觀、新的宇宙觀和新的人生觀。
保持一份清明,保持良心的獨立性,保持慈悲和平的心和自重自敬的心。孔子將這道理歸納得很簡單明了——人內外都應忠和恕。所以,重視你自己,面對滔天大浪的時候,要冷靜,要有信心;帶著團隊一起互相交流,互相分享,互相分擔。
各位還年輕。你們要活到我這歲數還有很多年,也有可能活得比我還長。
說實話,這么長時間要活過來是相當辛苦的,但是我不能回頭,我也不需要回頭。 我一路辛苦過來,保持了自己的存在,從來沒想過糟蹋自己,也沒有屈服于這個世界。 我的自己有一半由我掌握——我的心態、我的意向、我的人格和我做人的道理。你要理解,你是完整的人,不是兒童。這一輩子,“完整的人”這四個字是你的責任。 保持你的完整,不屈服、不腐化、不猥瑣。你是頂天立地的人,世界因你的存在而改變,因你的不在而缺憾。
許倬云先生,生于大陸、長于臺灣、留學并任教于美國(王小波筆下那位“我的老師”),是美國匹茲堡大學榮休教授、臺灣“中研院”院士,以其學貫中西的素養享譽海內外學術界,被稱為臺灣歷史學界的耆宿,高屋建瓴的世界公民。
許先生是中國史研究的大家,他的西周史、春秋戰國與漢代的社會史研究獨步天下,但影響更大的是他打通中西、縱觀古今的通史研究。他從世界的高度看中國,既高屋建瓴,又不失對中國文化的深情。
大師寫專著不難,但大師寫小書,卻沒有幾位能夠做到。而許先生的幾部書都是叫好又叫座的暢銷讀物。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許紀霖說:“不要以為這類讀物好寫,只有學問到了爐火純青、閱歷通透人情世故、人生看盡江山滄桑的時候,方能夠化繁為簡,將歷史深層的智慧以大白話的方式和盤托出。有學問的專家不謂不多,但有智慧的大家實在太少,而許先生,就是當今在世的大智者之一?!?/strong>
為此誠摯為大家推薦許倬云作品《萬古江河(上下冊)》《長江小史》《萬古江河》幾部著作。站在歷史的角度,理解中國,理解自身。此書舉重若輕,以簡馭繁,秉承了許先生一貫的“大歷史觀”,穿越千年,直敘中國人的文化內核,找到中國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資源。
自1999年從匹茲堡大學退休后,許倬云便開始全力寫大眾史學。他說:
“我覺得既然我們老百姓要問老百姓生活上的問題,我們學歷史的就應該有交代。”
于是便有了許倬云的《萬古江河》,有了《三千年文明大變局》《我們去向何方》《世界何以至此》這樣立足于現實危機,以“大歷史”的視野,反思中國與世界文明的經典之作。
正是這份獨特價值,許倬云的著作一度曾是清華大學給入學新生的贈書,隨錄取通知書一并派送。
而這套“許倬云文明三書”,更是將其畢生見聞、精思熔于一爐,篇篇飽含他對世界未來和人類命運的關切。
許倬云是一套密碼,需要保存,需要不斷書寫。他的智慧,能幫助我們思考,中國文化從何處來,又要向何處去。請長按下圖選購,即刻收藏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