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洞是一個相當純粹的地方,佛教+摩崖石刻,佛教講求的是用心,摩崖石刻表達的是歷史傳統,結合二者,并沿著這樣的線索走進萬佛洞,游覽就會很順暢了。
站在萬佛洞外,它看上去,只是兩個普通的弧形洞穴,中間有一個巨大的石刻“佛”字。樂山,或者說東方佛都,所有景點都是如此,外面平凡無奇,但在重要的地方卻不吝惜氣力。然而,當第一步跨入萬佛洞之后,才能發現,它在平淡之中創造的不凡之美。
隨著逐漸深入,天光越來越暗,洞中橘色的燈光逐漸明亮,兩旁的佛像也次第呈現在眼前。最開始能看到的是一些較小的浮雕,如鎮守洞口,迎接來者的文殊普賢。兩尊雕塑大小略和真人相當,說它們較小,也是相對于整個萬佛洞而言。
文殊普賢像
文殊普賢整個脫胎于萬佛洞的巖壁,在石頭上,雕刻時刀劈斧鑿時留下的印痕清清楚楚地展現了他們誕生的全過程。然而這些痕跡,卻絲毫沒有留在塑像身上,究其原因,雕刻家們細致入微的打磨修整,才是佛像線條流暢,表面豐滿的理由。
萬佛洞號稱萬佛,由此也可以想見,當年為修復凌云九峰,來自全國的雕刻家們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
沿著石臺階往洞中再走兩步,洞口已經只有微光透入,但這絲毫不影響洞中采光,橘色光線從萬佛洞的更深處流瀉而出,讓進來的人知道,前方還有更大的空間。
洞中天王殿
當走入萬佛洞中的“天王殿”時,方才知道,這洞中廣有天地,四大天王分列兩旁,各鎮一方,每尊都有六七人高,方才知道洞口如真人般大小的菩薩浮雕,并不算什么。
細看四大天王像,可以發現背后是與巖壁相連的,原來四大天王所在處原是一整塊巨石,藝術家們生生在石頭中切出了四尊數丈高的石像。看來,當年為復原“凌云九峰”,這些人都有著超乎常人的毅力和耐心。
最考驗耐心的,還是佛像身上的裝飾,和面部表情的精細雕刻。四大天王身披重甲,甲胄上的每一塊鱗片都清晰可見,而衣甲上的裝飾,譬如天王肩上的吞獸,腰上的獅蠻帶,都做了充分的還原。當年為雕鑿四大天王,東方佛都曾專門考證了古代士兵的盔甲衣飾,目的就是最大程度還原“凌云九峰”。
多年過去了,現在走進四大天王,看見的不僅僅是四個威武的護法天王,也是凌云山抗元歷史中的大宋將軍。
在天王們前方,則是一尊彌勒佛佛像,彌勒佛在佛教之中被尊為未來佛,總是笑臉迎人,不過在彌勒佛背后,確是另一番景象。
韋陀天王在佛教傳統中,向來是與彌勒背對而立的。同樣是一副將軍模樣,韋陀卻又是另一種樣子。若因為四大天王過于高大,而難以看不清甲胄的朋友,在這里可以看到一位抗元宋軍將領完整披掛的樣子了。
石刻佛教殿堂
到這里,應該可以明白萬佛洞中的格局,大約是在洞中布局出佛寺的形制,天王殿,萬佛殿,大雄寶殿,藥師堂等大殿。
在一千多年前,凌云九峰毀于戰火,因為中國古代的寺廟多為木質建筑,而在復原凌云九峰的時候,前人做出了充分的考量,為避免將來這些歷史遺跡在傳承過程中,再次遭遇火劫,因而在山洞中開鑿出佛殿。
對于洞窟而言,滲水是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樂山大佛早在開鑿之初,就已經用傳統而有效的排水手段,將這些問題解決,東方佛都也借鑒了這些方法,將之應用在了萬佛洞中,所以如今的萬佛洞并不潮濕。前人為萬佛洞所做出的這些努力,都只有一個目的,讓凌云九峰傳承到更遠的未來。
大雄寶殿
萬佛洞中的大雄寶殿又在何處? 繼續前行,有風迎面吹來,前方光線稍暗,又走進一個洞窟,赫然看見一尊巨佛。此處便是萬佛洞中的大雄寶殿!
燈光幽幽,從洞頂打下來,落在佛像身上;微風陣陣,從萬佛洞深處吹出,巨佛閉口不語,游人仰望肅立。此時此刻,在萬佛洞中,終于讓人體會到佛教的偉大之處,終于讓人感受到萬佛洞開鑿者們的偉大之處。
萬佛洞中的釋迦牟尼通高33米,形制優美,面容祥和,雙目微閉,端坐在洞窟之中,雖是石像,在與之對視時,卻仿佛下一秒就會睜開眼睛,張開嘴,對注視者念出一句“阿彌陀佛”。
寶相莊嚴
釋迦牟尼的坐姿與樂山大佛相仿,然而兩位佛卻并不是同一個佛。樂山大佛為彌勒佛,傳說其為釋迦牟尼弟子,在將來會成為新一任佛祖,代釋迦牟尼普濟眾生。如若要從照片中分辨兩尊佛,可參考釋迦牟尼胸前的卍字佛印。同時由于釋迦牟尼身處洞窟之中,歲月的痕跡在他身上,要比在樂山大佛身上淺得多。
佛教篤信因果循環,萬千諸佛,蕓蕓眾生,都在因果之中,概莫能外。釋迦牟尼雖貴為佛祖,也不能免于因果循環,在佛教傳說中,彌勒佛是佛祖的弟子,會成為釋迦牟尼之后新的佛祖。在凌云山上,由于唐宋的遺跡都已遭毀滅,釋迦牟尼應該復原成什么樣子,也無從可考。
先代的大師們曾設想過復原為臥佛像,因為臥姿是佛祖圓寂時的姿態,但在洞窟之中這樣的造像不能有效地利用空間,因為在石頭中間開鑿出的洞窟,每一寸都非常寶貴,因而決定,在一定程度上以彌勒佛為藍本復原。
原本身為老師的佛祖,終于也虛心向弟子學習,正好回應了佛教的因果循環,同時也延伸了樂山大佛的文化內涵。前代人的創想,也的確是敢為人先,宏大至極。
釋迦牟尼像正面,是極長的石梯。石梯讓整個洞窟產生立體感,也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觀賞大佛的平臺。登上石梯,穿過頭頂的弧形拱頂,回頭向大佛望去。
此時可以發現,大佛似乎并沒有那么巨大,而拱頂此刻卻似乎成了佛龕,將大佛攏在其中,剎那間,便拉近了人與佛的距離,人與禪的距離,人與佛學大道的距離。由此可見,“大雄寶殿”格局和建造之精妙,讓人有如此視覺享受。
萬佛匯集
踏上石梯,往上,前方似有一塊巨石擋住去路,心想這萬佛洞定是到盡頭了。
那巨石之上仿若有流云回轉,有光彩四溢,定睛凝視,是有一位游僧的浮雕。登上頂,方才發現,石上所雕的乃是禪宗之祖達摩,而達摩背后,更有洞天,與佛寺中殿宇無異。
大殿兩旁的石壁上,分別描繪八百羅漢云集,和佛教從西向東傳播的圖景。在佛寺中,也常常可以看見這些壁畫,但這里的卻頗為不同,他們都是一刀一鑿雕刻而成。
殿中柱石林立,石柱都呈長方,極粗大,上面雕繪佛教中各重要菩薩的佛的故事,從孔雀大輪明王,到佛祖釋迦牟尼;從達摩祖師,到禪宗六祖,不一而足。
整個殿宇相較于大雄寶殿及天王殿,更多了幾分趣味性和故事性,又在故事中講述佛教的由來,和發展,寓教于樂,對佛教知之甚少的游客,可以在這里了解到關于佛教的事情。
大殿盡頭,哼哈二將侍立左右,再往前,就是藥師佛洞,也就是萬佛洞的盡頭了。
東方佛都萬佛洞,在發揚傳統的摩崖石刻的同時,也創造了屬于當下的藝術之美,這些當然是非常好的,但另一方面,也需要了解到,歷史上凌云九峰的精美藝術品不知凡幾,上一代藝術家們所復原出的東西,雖然已經耗盡心血,但這條路卻還未到終點。將凌云九峰的文化更加長遠和更加廣泛地傳播發揚出去,需要所有人的努力。(東方佛都)
編輯:秦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