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時節,驕陽似火,天地間陽氣鼎盛。谷醫堂承襲古法養生智慧,取法自然,以“酸甘化陰”之道應時調養。一盅融合烏梅之酸與綠豆之甘的飲方,正是古人應對暑氣的智慧結晶,為身心帶來清潤平和的滋養。
夏至養生:陽極陰生,貴在和養
古人察天觀地,深諳夏至“一陰初生”之機。《黃帝內經》有云:“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然養陽非一味溫補,夏至養生的精髓在于“和”——既護陽氣升發之機,又防暑熱耗散太過。此時人體易感燥熱,汗出增多,傳統養生謂之“耗氣傷津”。谷醫堂認為,順應此時“陽極陰生”的自然節律,以“酸收”斂耗散之氣,以“甘緩”和脾胃、生津液,使陰陽平和,方為夏至養心之道。
飲方精解:酸甘相濟,化生津液
此飲方之妙,全在“酸甘化陰”四字:
烏梅:酸收養津之君
烏梅其味至酸,《本草綱目》載其能“斂肺澀腸,生津止渴”。其酸味并非刺激,而是一種向內收斂的力量,如同為身體輕輕關上一扇門,減少因暑熱蒸騰導致的津液過度耗散。現代視角看,其豐富的有機酸成分,能溫和刺激唾液與消化液分泌,自然緩解口干舌燥之感。
綠豆:甘涼清潤之臣
綠豆性味甘涼,入心、胃經,是民間公認的“解暑佳品”。其甘能補益和中,緩和烏梅之酸澀;其涼非寒,恰能清解暑熱帶來的燥郁之氣,如同為身體注入一股清泉。綠豆富含的膳食纖維與植物蛋白,亦有助于維持身體的清爽狀態。
酸甘相合,化陰生津
當烏梅之酸與綠豆之甘在湯水中交融,便激發出“酸甘化陰”之效。酸能收斂浮越之氣,甘能緩急補益,兩者協同,有助于促進身體自身津液的化生與輸布,從內在調和因暑熱帶來的干燥不適,達到“和陰陽、潤燥熱”的自然狀態。
谷醫堂推薦:家常烹制,清潤一夏
材料:
烏梅(藥用) 8-10顆
綠豆 50克
清水 約1.5升
冰糖或黃冰糖 少許(根據口味,可選)
制法:
浸泡: 綠豆洗凈,用清水浸泡1小時(縮短煮制時間,更易出沙)。烏梅簡單沖洗。
同煮: 將綠豆、烏梅放入鍋中,加入足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轉小火慢燉約40-60分鐘。
出沙化津: 煮至綠豆開花起沙,烏梅軟爛,精華盡釋于湯中。湯色呈現深琥珀色或紅褐色為佳。
調味(可選): 關火前5分鐘,加入少量冰糖,攪拌至融化。亦可完全不放糖,品味其天然酸甘本味。
濾飲: 用細網篩濾去豆皮和烏梅核,取清亮湯汁。待溫熱或晾涼后飲用更佳。
飲用之道與溫馨貼士
最佳時機: 作為夏日午后解乏飲品,或餐后消食解膩之選。避免晨起空腹飲用。
溫度講究: 溫熱飲用可助發散(微微汗出更覺舒爽),常溫或微涼飲用則清潤解渴。切忌冰鎮,以免傷脾胃之氣。
適量為佳: 每日1-2小碗(約200-300ml)即可,貴在堅持。
個體差異: 烏梅綠豆飲性質平和,但胃酸過多者飲用烏梅宜減量,或咨詢專業人士。
生活配合: 此飲為夏日養生錦上添花,更需配合清淡飲食、充足睡眠、避免烈日暴曬及過度耗神。
谷醫堂此帖,借一枚烏梅、一把綠豆,道出“酸甘化陰”的古老養生智慧。這碗尋常湯飲,非為治病,而是以食物的自然之性,順應夏至節氣,幫助身體調和內外,涵養津液,安度酷暑。當酸與甘在舌尖交融,那份由內而生的清潤平和,便是身體對自然節律最熨帖的呼應——以自然之法,養自然之身,此乃夏至時節的養生真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